新学期已经开始了,新的学期意味着新的希望,新的未来。每个孩子的希望和未来都是与家长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读读我结合实际写给家长的六句话,可能对家长教育孩子有帮助。
一.一日三餐尽量家里做饭吃。不要胡乱应付一日三餐,也不要给孩子一些零花钱让他去外面吃饭。有的孩子拿着父母给的吃饭钱,其实并没有去吃饭,而是买了一些没有营养的零食,吃坏了肠胃。(我女儿上高三时,他们班里就一个男生是经常拿零花钱去买矿泉水或其他垃圾食品,结果最后还没有参加高考,胃就坏了,不得不办了休学手续;)有的学生把吃饭的钱攒下来进了网吧。
光吃饱是不够的,三餐要精心搭配,确保营养均衡。家长在家给孩子做饭,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要持续12年,非常不容易。因为在我女儿从上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十几年,我也是一日三餐,每天都让孩子在家里吃饭。十几年如一日给孩子做饭,非常考验家长毅力。
家里做饭吃唯一不足就是有些麻烦,要买菜、洗菜、烧水、和面等,比较麻烦,尤其和面最麻烦。但是和面的习惯我也坚持了20多年,我们家吃的饺子、拉条子、面片子、臊面……都是我自己动手,很少在外面买现成的面条。我觉得在家做饭吃有以下好处:吃得比较干净、味道比较符合自己的胃口,降低了患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风险;经济实惠。
吃饭时间,一家人坐在一起,可以交流和沟通,孩子可以谈谈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家长也可以谈谈自己职场上的事情、国家大事、时政要闻……是促进父母与孩子关系最恰当的一种方式,也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同伴的交往等等。
爱心小贴士:
【营养专家推荐9种“抗疲劳食物”,舒缓神经和身体】“累”越来越成为现代人挂在嘴边的高频词汇。饮食方法不对可能招来疲惫,挑对食物也可以舒缓神经和身体。①坚果;②深海鱼;③枸杞;④肝脏;⑤小米;⑥生姜;⑦樱桃;⑧梨;⑨白萝卜。当孩子感到提不起精神时,不妨试试这些食物吧!
二.与孩子进行的沟通和交流多一些,这一点非常关键。沟通和交流的目的主要是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思想、喜怒哀乐、交友、师生关系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与孩子增进关系,加强互相信任和理解。
广州雷州某村一名学生欺骗家人考入清华,还伪造清华录取通知书。其父信以为真,竟拉条幅放鞭炮、杀猪宰羊宴请亲友,不料惊动了当地的教办才发现全是假的。学生父亲当场气进医院。事发后,据说该男生离家出走,其父深感在村里颜面尽失。
据知情人透露,该男生平时一直骗父母成绩好,但是今年高考成绩其实只考了200多分。一个即将成年的孩子撒下如此“弥天大谎”,究竟是谁的过错?
诚然,孩子说谎应当受到批评,但是父母在教育上的失职更应该引起反思。
其一,父母连自己孩子的真实学习状态、考试成绩都不知道,明显平时对孩子的成长关心不够,与学校沟通不足。
其二,在某种程度上,孩子撒谎可以说是被父母“逼”的。一个学习水平只有200多分的考生,竟然让他的家长相信自己有上清华的水平,可以猜想平时父母在家“唯分数论”的态度、“上名校光宗耀祖”的论调。
希望孩子能考上名校,但又不去真正地关心、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了博得父母的重视与赞许,孩子只好撒谎。可以说,这是孩子的一种很无助的做法。
很多孩子小时候都有撒谎的行为。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天真烂漫的孩子本不需要撒谎,但为了免于父母的责骂、惩罚,或者为了得到父母的同意、赞许,不得不撒谎。很多孩子第一次说谎的时候,他们甚至对真话、谎话都分不太清楚。和父母几次互动尝试后,发现说谎话对自己更有利,慢慢地也就养成了说谎的习惯。
希望这位学生的家长能够摒弃“光宗耀祖”的老思想,放下“面子负担”,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真正关心孩子的想法与喜怒,与孩子坦诚相待,引导孩子靠自己的努力当当正正做人。
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内容不要仅仅限于孩子的成绩、学习,也可以谈谈国家大事、职场上发生的事情、朋友、亲戚、邻居家的事情;多进行一下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谈论一些触动心灵和思想的话题,比如理想和奋斗、做人做事的原则和底线、性教育……关心孩子内心的多种需求,如:孩子的交友、尤其是异性交往,兴趣爱好、未来的人生规划……
三.给孩子一项适当的自由支配时间。一些父母总怕孩子的时间空下来,当孩子写完作业以后,马上给他安排了背诵英语对话,刚背完英语对话,又安排了书法,书法练完了,还有钢琴。节假日和周末又用各种特长班捆绑孩子。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没有了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几乎成了一个傀儡,在大人的紧张安排下失去了自我,以至于越来越懒散,麻木、冷漠和消极,对生活和学习都失去了信心和乐趣。
孙云晓在《发现童年的秘密》中写道:“作为父母,必须做出选择,你关心孩子什么?是关心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还是现在就把他逼得厌学甚至厌恶人生?
有的孩子一到考试就紧张。人最怕紧张,一个人在高度紧张的时候,可能连家都找不着,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紧张会产生一种神经的抑制,甚至会使脑子不好用,所以做父母的千万不要逼着孩子紧张,而要放松。”
孙云晓在他的《发现童年的秘密》一书中写道:“ 如果您控制了孩子所有的时间,也就意味着您控制了孩子的生活、快乐和意志,这样给孩子带来的必然是被剥夺自由的痛苦。连自由都被剥夺的人,你还能指望他独立、有思想、有创新吗?在对待孩子方面,学习很重要,但培养健康的人格更重要,不论进行什么方面的教育活动,都不可忘记这一总的原则。”
“自由支配时间,享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还意味着儿童具有了热情地实现自我、用创造性的方法表达自我的机会。剥夺儿童自由支配时间,实际上是在剥夺儿童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对城市独生子女的调查表明,有更多自由支配时间的独生子女,自信心更强,并且比自由时间较少的孩子有更强的成功需要。因此,父母们应改变观念,帮助孩子有效地利用时间,发现生活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孩子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给孩子提供空余时间就是创造宝贵财富。”
允许孩子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发发呆,读几页喜欢的课外书、看看蚂蚁搬家、欣赏鸟儿鸣唱、听听音乐,看看电影,看看动画,痛痛快快快地玩一会……
“童年是人一生的发动机,童年既可以制造苦难也可以铸造幸福。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在童年时玩得痛快,打开各种感官,获得丰富的体验,让童年储存满满的能量,这样的孩子一生才是幸福的、有作为的。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被父母理解和尊重,释放自己的天性,追求自己的兴趣,做一个快乐的“玩”童,拥有一个’玩美’的童年!” ——孙云晓
四.补课不如补习惯。教育家叶圣陶:“教育往简单里说,就是培养好习惯。”
在我从事教学工作的20几年里,我发现一些孩子的学习成绩之所以差,原因在于他的学习习惯差。有的孩子听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做各种小动作;有的孩子做作业时特别磨蹭,一边玩,一边写作业,不会合理的利用和安排自己的时间,学习效率很低。别人两小时就能写完的作业,他四小时也完不成……习惯改不过来,无论报上多少辅导班,无论老师的教学能力多么强,家长花上多少钱,效果都是不佳的。
“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 ——孙云晓
“习惯决定孩子命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健康人格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从培养行为习惯做起。我们抓住行为习惯这个根本,就抓住了家庭教育最有效的一条途径,这就是我们家庭教育最基本的任务。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名言:家庭是培养习惯的学校,父母是培养习惯的老师,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我们通过培养好习惯来缔造孩子的健康人格。”——孙云晓《培养学习好习惯》
五.培养孩子几个兴趣。比如阅读、某种乐器、画画、足球、唱歌等等。
孙云晓在他的《发现童年的秘密》一书中写道:“最好的教育方法是激发兴趣和培养习惯。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没有习惯就没有保障。所以最好的发展状况是让一个孩子处在一种兴趣昂然、丰富多彩的状态,并且在努力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孙云晓《发现童年的秘密》
“做父母的应该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内心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的状态,只有激发出孩子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孙云晓
允许孩子把时间浪费在美好而无用的事情上。让他们在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让大脑彻底放松下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而不是别人期待的样子,才是真正的美好有趣、轻松惬意。比如听舒缓悦耳、美妙优雅的音乐可以产生一种美好愉悦的感觉:
随乐摇曳,
什么都不去想,
沉浸在这些美丽轻快的音符里,
放松我们的神经,
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
去遨游,
在那唯美的世界里,
徜徉,呼吸,飞翔
……
在这种状态下孩子的心情是轻松愉悦的,生活是美好有趣的,学习不再是那么枯燥无味,心情不再那么焦虑紧张。
六.给予孩子更多高质量的陪伴。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认为,未成年人的行为和心理问题主要发生在12岁之前,并且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密切相关。
孙云晓:“家庭教育的最佳时间,是在12岁以前,而在依恋期中,一至六岁之间的心理抚养尤其重要,父母在家庭中的作用是无人可以替代的,父母在孩子的每个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如条件允许,父母在孩子18岁之前都不要离开,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亲子之间的陪伴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心理学家梅格.米克在她的著作中说:“很多女孩子说,她们和男朋友发生关系,这是因为想有身体上的接触。因为他们的父亲从不拥抱他们或者表达对她们的爱意,她的身体渴望你拥抱她,这种需要在她十几岁的时候更真切。”母亲拥抱儿子,父亲拥抱女儿,在青春期里有特别的需要和特别的意义,家长可以借鉴。
德国慕尼黑国家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学、人类学博士冯纳教授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已经长达25年。他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好坏不在于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长短,而在于相处的质量高低,既要用优质时间进行亲子活动。
“要陪孩子,主要是陪他们做一些孩子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父母喜欢的事。父母还要多听孩子的心声,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肯定,这样亲子间的相处才会变得珍贵、和谐,孩子也会听话,会用心体谅父母的立场和辛劳。”——选自《家庭有道——台湾成功人士的教子之方》中曾在台湾中央通讯社做记者,后成为监察委员的黄启珩女士的做法。她说:
“我的两个儿女现在都在美国读博士后,别人都问我怎样把孩子教育的这么优秀,其实我做的只是尊重孩子的个性的发展,并注意多陪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情,有这样两件小事我至今都记得。”
女儿小时候,她陪女儿半夜去看星星。儿子到美国念地球物理专业后,她把有关地球物理相关的资料,如:6图片剪下来,传真或寄给儿子,经常去陪孩子看电影……
昨天我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我读到了下面一个建议,非常有用。“良好行为养成术01:身心灵时间。
我个人最喜欢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这一方法能极大地满足孩子对归属感和地位感的心理需求,并增进你与孩子的亲密关系。一旦坚持使用这一方法,你就会发现孩子身上的不良行为,例如哭闹、装无助、耍性子、跟父母吵架、不按时睡觉等渐渐消失。
在具体实施身心灵时间的方法时,父母双方都应每隔一两天就留出十分钟的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在这十分钟里,父母要把其他的事情都放在一边,将意念集中于自己的身心灵和孩子一起做他喜欢做的事。你可以帮十二岁的女儿涂指甲油,也可以把自己扮成一架飞机,驮着四岁的儿子到处飞翔。只要孩子想做的事是合理的,你就陪他玩上十分钟。
这一方法不仅能增强孩子的归属感,同时也能提升他的地位感和自信心。因为孩子做什么,或想让你陪她做什么,都由他自己决定。如果你每天能花点时间维持与孩子的情感联系,参与他的世界,孩子与你的沟通将更加顺畅。如果你肯花点时间听孩子喜欢的音乐,玩玩他喜欢的游戏。就算你的孩子处于青春叛逆期,他愿意向你敞开心扉。这无疑有助于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一生的情感联系。
重要的是,如果给孩子应得的东西——无条件的爱、一些专注的陪伴和关注,当你拒绝给他自认为应得的东西时才更有底气。”
(关于陪伴,可参考8月27号公共号里文章内容)
以上就是新学期我写给家长的六句话。衷心地希望孩子们在新的学期学得认真有趣、玩得开心快乐,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新的收获,新的进步。加油!
作者简介:臧晓芸,女,生于1971年2月,49岁,水瓶座,从事中小学英语教学26年,喜欢阅读和写作。每天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