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抑郁症的那些事(一)

提起抑郁症,大众第一反应,是远离,因为它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相对陌生的存在,会很避讳在自己的人际圈子里面谈论这个事情,有的人会认为抑郁症患者很矫情:“生活那么美好,何必要死要活?"有的人会认为:“远离抑郁症患者,太可怕了。”害怕殃及自己。

其实,我们很能够理解,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们都面临优质生存的考验,小孩子希望能够成绩好,得到大人更多的关注,“别人家的孩子”是学生时期心上那一道迈不过去的槛;成年时期,需要兼顾家庭和事业,什么都不能落下,尤其是到了中年时期,家庭的经济压力、小孩的教育问题、父母的养老层次……成年人苦苦支撑的背后,还需要经历职场的各种优胜劣汰,还有来自亲朋的各种攀比,内心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根据2018年《中国城镇居民心里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情况调查中,有73.6%的受访者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关于抑郁症的那些事(一)_第1张图片

2020年,这个数据还在上升,据大数据调查显示,中国的抑郁症人口,已到达1.4亿。中国每25万人自杀人群中,一半以上都是抑郁症患者,几乎每20秒,就有一人因为抑郁症轻生。

2018年4月2日,由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人工智能系教授黄智生开启了“树洞计划”,寻找濒临危险的抑郁症患者,根据不同级别定义,志愿工作者会根据厌世程度给予不同级别相应的介入,这些来自各个层面的工作者,均有合规的心理咨询师证件,到目前为止,志愿工作者的数量,还远远无法达到预期。

我的身边,就有着3位熟识的抑郁症患者,她们之中,有正在上学的学生,有早已退休的家庭主妇,也有职场精英。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身份,但统一的标签:抑郁症患者,后两者,均已达到了重度抑郁级别,情况不容乐观。

先来说一说如何发现的,身边的职场精英,是位女子,人很漂亮,身材很好,说话轻声细语,总能照顾到他人感受,家庭美满,经济相对优越,总之,在普通人看来,样样都是能够成为标杆和榜样的。可是相处不久,就发现,她总是很容易对自己不满:“我觉得自己长胖了,今天只给自己吃一顿饭。”“我觉得身体很疲惫,事情很多,上班没有精神”“我觉得自己最近肤色很差劲……”“我觉得人活着,好像永远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和压力……”

虽然都是女人们小聚时候的一些谈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她和别人不一样,说不吃饭就不吃饭,而且连续很多天,对自己苛刻到极致;闲下来的时光,整日里对着镜子唉声叹气;几乎很少出门参加社交活动,也不认可自己的优点,经常自我否定。

当我发现了这些点后,就试探性的聊起了关于微博树洞抑郁症的话题,并以同理心感同身受的告知她对于抑郁症的看法,她们都是很善良的人,常常特别顾及他人的感受,和常人没什么两样,只是快乐的点比较低罢了,导致自己容易不开心。这让她找到了认同感,便开始打开话闸子,和我聊起了自己的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抑郁症的那些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