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亥端午

喜欢苏轼的诗词,一直归类苏词为粗犷豪放派,却猛然被这首“端午”惊艳:

浣溪沙·端午

宋 ·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也因为苏轼这阕词,对端午节有了明丽婉约的期待。

传统文化里端午,一直与爱国忧民,愤懑难安的屈原老夫子有关,与后人的对屈原的敬仰和纪念有关;或者也一直与五毒雄黄,法海蛇精的斗法,与攘灾辟邪有关,也与白娘子许仙的浪漫故事有关……

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日新月异,传统节日渐渐被年轻人遗忘或不屑,人们也就或多或少的选择了无视或无感。

然而,街头巷尾渐渐浓厚的节日气氛仍然不知不觉感染到人们,空气中弥漫了端午节日特殊的符号,粽叶,香囊,…让人不由自主感受到,哦,端午快到了。

朋友打来电话,“喂,刚买了土猪肉,一会儿包了粽子,给你送去”。于是中午没烧饭,直接两个粽子大快朵颐。

想起来往年都是父母自己包的粽子。那时物质缺乏,粽子品种没有那么多,所以特别能吃到原滋原味,全是糯米没有包进任何原料的原味粽子。那种白白的糯米在青绿的粽叶包裹紧扎好,蒸煮出来,打开来白粒透绿,清香诱人,令人垂涎。

现在能吃到的粽子品种繁多,却很难吃到原味的粽子了。尤其是很难找到有那种新鲜翠绿的新鲜粽叶包的了。

今天走在路上,市井人家,巷陌里弄的居民老父母们,平时手中拎着菜篮的手中,多出了一把把菖蒲艾草。

于是路上似乎弥散了艾草的清香。

路边见一位老妇,塑料布摊几把捆扎好的艾草菖蒲,不算太精神,想想哪里买都一样,就随手买了一把。路遇一对慈眉善目老夫妇,看我手里拿了一把菖艾,不由多看了我几眼,似乎有什么话想对我说。

我对他们笑笑,老妇试探着问我,“你们也要买菖蒲?多少钱买来?”口音很重,仔细分辨才明白。

回答了她,她嗔着说:“你这不是刀矛(音)?”我还是没太明白,老伯开口笑说:“山上很多的,还用买”

我笑了:“哪里山上有?”

两人齐声骄傲地说:“哪个山上都有!到处都是”

我不禁笑出了声:“这里哪里有山?”

老伯也失笑:“她们去山上也不认识”,又补充“还要挂大蒜头”

第一次听说还要挂大蒜头。其实作为一个基督徒,传统节日仅有文化传统的意义,和迷信崇拜毫无瓜葛。

我笑笑离开,也没有打算要挂蒜,还是不要挂大蒜。

回家挂在门口,作为节日的点缀,还有节日后,取下熬汤沐浴,到真是喜欢艾草菖蒲们留在身上的天然的香气。

苏轼这首小词我也挺喜欢,就是记不住。留存吧,希望下次能很快翻找到。

2019-6-5

你可能感兴趣的:(乙亥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