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的鲁迅博物馆 【行走北京】

胡同里的鲁迅博物馆 【行走北京】_第1张图片

鲁迅博物馆依鲁迅故居而建,安静伫立在北京的胡同里。刷身份证即可免费参观。进入正门,会看到鲁迅的半身石像。


博物馆以文字、图片、实物和模型展现了鲁迅的一生。

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用的书桌,上面刻了个“早”字。关于这个字的来历,大概是这样的:有天早上鲁迅上课迟到,被先生批评;之后鲁迅就在课桌上刻下了这个“早”字,后来就再没迟到过。


胡同里的鲁迅博物馆 【行走北京】_第2张图片

在文集《朝花夕拾》里,鲁迅对自己的童年生活和日本求学经历做了详细的介绍,如《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博物馆复现了三味书屋,还展示了鲁迅看过的书。



胡同里的鲁迅博物馆 【行走北京】_第3张图片

因为所处时代的不同,我的童年生活和鲁迅的也迥然不同。他看的大多是中国古书,上的是私塾“三味书屋”,还要在当铺和药店之间来回跑。这些我都没经历过。唯一有交集的,是冬季在雪地里捕鸟。然而这一点交集,也是因为闰土才有的。但是通过鲁迅的文字,我仿佛总能看到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这得益于鲁迅深厚的写作功力。比如《孔乙己》中的这段,就非常有画面感,并且被现在的人广为模仿: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日本留学时,鲁迅根据日译本翻译过许多书。有评论家说中国的作家写不好动作,鲁迅是个特例,因为他受日本文学影响很深。


胡同里的鲁迅博物馆 【行走北京】_第4张图片

在语文课本里看见的鲁迅照片,都是穿着长衫、留着浓密黑胡子中年形象。在博物馆里,我第一次见到他年轻时候的样子,和系皮带的打扮。


胡同里的鲁迅博物馆 【行走北京】_第5张图片

胡同里的鲁迅博物馆 【行走北京】_第6张图片

鲁迅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他创造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人物,比如阿Q、祥林嫂、闰土。笔下的人物被大众熟知并引用,这是对作家最大的认可和奖赏。


参观完博物馆,接着可以去鲁迅的四合院故居。四合院比我想象的要小。天井大概30平米,有鲁迅亲手种的两棵丁香树。


四面的屋子都已上锁,只能隔着玻璃窗户参观。


天井里有一只猫,众游客都忍不住去拍它。它好像早已习惯被拍,懒懒地趴在地上。然而鲁迅是讨厌猫的。这只猫应该要庆幸这里已经是鲁迅的故居了。



上学时读鲁迅的文章,觉得内容很无聊,不如武侠、玄幻故事精彩。随着年龄增长,进入社会,经历得多了再去读它,才知其内容深刻,字字珠玑。祥林嫂代表着封建思想对女性的压迫,闰土代表着中国人民根深蒂固的阶级思想,华老栓和夏瑜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落后以及革命的艰辛······鲁迅一直以改变国民思想为己任,所以他在作品里对中国人讽刺、怒骂,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虽然现在仍然有“精神胜利法”,有“封建思想”——而且是一定会有的——但鲁迅对国人思想的改造依然意义重大,至少对认真读过鲁迅作品的人来说是这样。正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所写: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胡同里的鲁迅博物馆 【行走北京】_第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胡同里的鲁迅博物馆 【行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