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给女儿的一封信系列的第三篇,曾经答应女儿每年给她写一封信,一直到她十八岁,眼看女儿两岁的生日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这封信总算姗姗来迟,别怪爸爸拖延的毛病。
女儿你好,这次我要和你说说什么是孝?什么是爱?我们的家里到底需要什么?先从一个典故说起:
在北京八大处公园,有二十四孝的宣传壁画,其中有一幅讲的是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大意如下:
晋代有个人叫郭巨,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这个故事也许放到原来的历史情境下没有问题,可作为一个现代人看这个故事,有很明显的几个逻辑缺陷:
第一:看到这个故事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郭巨是不是脑子有问题,家境有困难,你作为一家之主,那就想办法多挣钱改善生活条件啊,暂时有困难,全家人的生活标准都降低一些,总能撑的过去,怎么能想出埋了自己亲生儿子,来保证母亲生活水平的狗屁方法呢?
第二:儒家也会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把自己的儿子埋了(也许郭巨这个小老儿,儿子不少,也许将来能再生儿子),是不是也有些违背孝道呢,按照自家的理论,逻辑上也是不通的。
第三:你为了改善母亲的生活条件要埋掉你的亲生儿子,我想问你,你征询你孩子的意见了吗?不能因为你是父母就随意践踏孩子的自由吧。
如果这就是所谓的孝顺,我觉得这个孝是反人性,是大逆不道的孝,这种孝我不想宣扬,也不想教给你,这样的孝我宁愿不要。
我想到了你的奶奶,也就是我的母亲,她没有读过多少书,是个非常朴实的农村老太太,街坊四邻都和她都相处的很好。
她是个非常孝顺的女儿,我的姥姥是个脾气不太好的老太太,只有妈妈这一个女儿,早年妈妈为了能方便照顾姥姥就让爸爸上门了,也就是俗称的倒插门。
后来姥姥年纪大了,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声嚷嚷妈妈,骂她不孝,我妈妈从不反抗,还是一如既往的对姥姥好,认真的照顾姥姥。
那时候我觉得妈妈很委屈,无论怎么做也换不回姥姥的一句好话,有时候我实在看不下去还会替妈妈出头,和姥姥说上几句狠话,这个时候妈妈总会把我拉到一旁,她和我说老小孩,老小孩,对待老人就像对待孩子要有耐心,就像妈妈对待小时候的你一样。
再后来姥姥卧床不起了,都是妈妈贴心照顾,才让姥姥没受太多罪,走得比较安详,卧床的这段时间,姥姥也会拉着妈妈的手说,多亏你这个女儿了,甚至掉下了伤心的眼泪。
你的奶奶是个传统的女人,为人儿女,无论父母如何对她,她一如既往的尽孝,直到老人百年之后。
对待自己的父母她无私付出,对待自己的孩子却从来没有什么要求。
我的印象中,从小到大妈妈从未打过我,甚至没有严厉的训斥过我,但也并不溺爱我,总是在家里有限的经济条件下,给我最好的。
后来我工作了,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这一路走来妈妈处处为我着想:
找工作时,妈妈让我自由选择,去到自己最想去的地方
老家有人想要找我,他们总是各种理由帮我拒绝,就是怕给我添麻烦
老家有什么人情往来,妈妈都帮我办了,没让我出过一分钱,就怕亲戚怪罪到我
结婚后,从来不要求我一定要回老家过年,总怕妻子、孩子回老家过不习惯
现在孩子两岁了,他们又放弃自己的生活来到北京,给我看孩子
。。。。。。
我总想感谢妈妈,可妈妈总会说,这不都是为了孩子吗?
妈妈从不要求我为她作什么,总怕给我找事
每年过年给她的钱,她要么不要,要么就用各种形式都还了回来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妈妈对她的孩子无私的爱吧,其实我并不希望她这样,不要那么懂事,多让我为她操点心,我小的时候你爱我,长大了让我来爱你。
所以,我的女儿,什么是孝?孝是单向的,只能是孩子对父母孝,不能父母对孩子孝,这不太公平,而且孝似乎成了绑架孩子的道德枷锁,不顺从便是不孝,无论父母做得是否过分,都只能屈服,我不要这样的孝。
而爱是双向的,父母爱我,我也爱父母,而且这种爱要加个限定,是一种不侵犯他人自由的爱,比如父母以都是为了你好之名,强行给孩子增加他不喜欢的课程,比如孩子以孝顺之名,非要让在农村住惯了的父母来城里和自己住,这都不是爱,这是暴力,爱一定是不侵犯对方自由的无私付出,孩子和父母都能感受到。
女儿,这就是我今天想和你说的,孝顺这个词在我们家这个字典上不存在,原来的百善孝为先,要改成百善爱为先,我只希望你能懂得爱,懂得爱自己,爱别人,爱这个世界,爸爸、妈妈都爱你!我想你也一定爱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