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子》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会失败?

出于对历史的喜爱,最近看了一部很古老的剧《大明天子》,对于朱允炆的遭遇深感同情,如此仁义的皇帝,名正言顺坐拥整个大明江山,拥有整个大明最丰盛的人力、物力、财力,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天下谁敢不从?而燕王,一个小小的北平藩王,却只用了三年的时间从北平直捣金陵城。

历史中王爷造反成功的仅燕王一人。是什么使天时、地利、人和占尽的朱允炆痛失江山?

《大明天子》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会失败?_第1张图片

记得有一集是,朱允炆哭哭啼啼的跪在朱元璋的牌位前,抱怨他的皇爷爷杀人太多,把那些会打仗、精于谋事的能臣良将统统杀的干干净净,一个都没给他留下。如今燕王造反,身为皇帝却无良将可用。

一个皇帝无良将可用,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

朱元璋在自己临死前,把那些和他一起生死与共的功臣一个一个的杀尽,把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各地,防守边疆,若边疆有异族侵犯,交给那些藩王去打好了,他的孙儿朱允炆只要稳稳当当的做一个太平盛世的皇帝就可以了。朱元璋杀刘基时曾自言自语说:刘基啊刘基,朕还不了解你?这天下风云变幻之事,好像都掌握在你的手里,朕要是走了,你是不是又要搅动风云?

所有的开国元勋没有一人幸免。这本是每个朝代发展的历史规律,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作为开国后第二位皇帝,为何历史上只有朱允炆被藩王篡夺了帝位?

毫无疑问:是性格。

朱元璋驾崩后,燕王朱棣违反皇命进京吊唁,多好的时机,可惜朱允炆犹豫不决,而燕王趁机偷偷跑回封地。不管是杀还是囚禁,这无疑是最好的时机,可朱允炆犹犹豫豫下不了手。

生在帝王之家,亲情都会蒙着权力与阴谋的算计。为表忠诚,朱棣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送进京做质子,而朱允炆却把朱棣送进京做质子的三个儿子送回去了。当时朱棣已年过四十,仅有封地北平,兵力也只有自己的十七卫,远不及朝廷的全国兵力与财力,想要造反成功简直遥不可及。如果三个儿子在京城做人质,朱棣也不敢冒着起事未成却断子绝孙的举动。

三位质子在京,绝对是制约朱棣的最好办法。可朱允炆却把他们送回去了。

后来在黄子澄与齐泰的怂恿下,朱允炆夺了朱棣的北平政权和兵权,下令诛杀朱棣,而朱棣装疯卖傻,使朱允炆不忍下手,再一次错过良机,已至于朱棣有时间筹备造反之需。

要么就不要有削藩和杀燕王的举动,既然有了就该果断出击,犹豫不决的朱允炆,燕王未削、朱棣未杀,却削藩之意人人皆知,杀机四起。在朱棣看来,朱允炆逼的自己毫无退路,左右都是一死,不如反了。而朱允炆的犹豫不决正好给了朱棣筹备造反之需的时间。

而久经沙场、善于打仗的朱棣一旦造反,坐拥江山的朱允炆缺良将、少能臣的弊端尽显无疑。

朱棣从小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他从小接触的就是血腥的战场,从小身边都是大明一等一的良将,他也善于研究用兵之法,他深知: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上之策。曾带领自己的十七卫军,深入蒙古,将蒙古残余全体招降。

而朱允炆呢,从小长在深宫大院,他是个喜欢吟诗作赋的书生,哪里接触过战争?在同情他的同时,想想其实他的失败并非偶然。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一生的命运。

自古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在帝王的争夺战中,从来没有仁慈与亲情,当朱允炆失去江山后,或许会后悔曾经的犹豫不决,然而就算悔断肠,也没有用。大事已定,曾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时都没有战胜,更何况如今?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明天子》建文帝朱允炆为何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