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书笔记1

什么是经济学?简单的说就是研究具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如何进行配置的学问。

稀缺性: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从来没有足够的资源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在市场经济社会,每个人的欲望不可能得到完全满足。人们为稀缺资源而竞争与生俱来。

经济学不一定涉及金钱,它是一种如何分配具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的方法。比如战场生死无数,作为医疗队,如何有效分配具有稀缺性的医生、护士、药物。

大概的经济原理:

价格高,买的人少,但卖方会因为逐利而逐渐增多,于是因为竞争导致价格下降;

价格低,买的人多,但卖方因无利可图会逐渐减少,于是逐渐导致资源稀缺,价格逐渐增长。这就是自由的经济市场的协调作用,使得买卖双方需求达到平衡。但很多国家和政府采取的干预市场措施,可能国家或政府的初衷是好的,但产生的实际效果却大相径庭。

典型的比如房地产限价、限购。政府为了部分民众的强烈意愿,对房价进行限制,于是购房者争相抢购摇号,一方面导致买方需求大增,真正的刚需买方只能靠运气。另一方面,地产公司因价格降低同时会降低成本,导致房子质量下滑。同时,因为限价导致地产公司拿地积极性下降,继而导致市场上的房源逐步减少,买方者将更难买到房子。

同样的,我们初中时代学到的“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经济危机,出现倒奶现象”,当时课本给出的解释是“这体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产品供给过剩导致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当时政府对奶农进行补贴,控制牛奶价格不下跌,导致奶农大量生产牛奶,牛奶价格被政府控制在高价格,平民老百姓购买不起,牛奶过剩,于是导致奶农只好把牛奶倒掉,同时大量的穷困人民挨受饥饿。这根本只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市场经济问题。而我们的政治课本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倒奶”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批判。

比较尴尬的是,我国在2002年也出现了系列的奶农倒奶事件。

而这难不倒一些“我国教育专家们”,在2006年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科目中有这样一道题:“自2002年以来,南京、成都、石家庄等地相继发生奶农把鲜奶倒入下水道的事件。另据2004年7月15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报道,进入夏季之后,浙江某市160多户奶农也频频把鲜奶倒入水沟,有时在一天内倒掉14吨。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时农场主把牛奶倒入大海的现象,与材料中的‘倒奶事件’有何本质区别?为避免发生类似的“倒奶事件”,你认为地方政府应如何作为?”

  该题的标准答案是:“从表象看,两者都是牛奶供给过剩。但前者反映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销售渠道不畅导致。这个案例还说明,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了试?的浪费,政府有必要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逐步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

懂的人只能呵呵一笑。其实这两种倒奶现象其实都是市场经济规律导致的,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尤其是导致奶农倒奶的原因正是因为政府插手了市场,要么控制了牛奶价格不让其下跌,要么通过补贴或者大张旗鼓宣传国产奶,导致奶农一窝蜂去养牛产奶。出现危机了又去所谓的帮扶。其实,政府完全可以让市场调节价格,不干预。当牛奶价格下跌,奶农们自然会衡量利弊,不会一窝蜂地去养奶牛,也就不会导致牛奶过剩。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读书笔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