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之子》如何将少年动漫推销给成年观众?/如何把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

在生活中,人们总是通过一些刻板的单一印象来快速的区分某一事物或群体,比如河南人偷井盖,东北人黑社会,以及日本动漫都是成人向,而国产则都是子供向。但显然,这次新海诚的新作算是搞砸了这块牌子,这个一看就给人感觉像从jump里直接扒出来的漫画故事似乎还没脱离中二病阶段就被搬上了成年人的荧幕,以至于观众一片嘘声。

事实上,这也是近年来许多日本动画电影的共同问题,以孩子的视角讲故事给成年人听,却在成年观众尚未接受好世界观时就开始进入高潮,最后告诉大家爱能解决一切,比如《企鹅公路》,比如《烟花》还有今年的《天气之子》,而大概是编剧自己都觉得难以立足,所以这些电影大多有些天马行空的“魔法设定”用来圆场,而在《天气之子》中,新海诚选择了将整个东京淹没来作为支撑。

“什么?东京都给你淹了你还不觉得爱情的力量很伟大吗?”

可成年观众是有自己的“尊严”与“倔强”的,观众总是会像一个挑剔的老头子,坚持着一些反面的观点,显然,这样魔幻的设定并不能让成年观众领情。

那么有没有让这些“老头子”领情的操作呢?当然是有的,且不同国家都拿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首先是迪士尼,他们的习惯是改编童话,历史,甚至圣经。具体的如《埃及王子》、《花木兰》,这点和欧洲很像,只不过欧洲似乎更关注历史,或者至少很现实主义,比如《养家之人》、《阿薇尔与虚构世界》和《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这些作品首先的特点是成年人耳熟能详,或至少有大概的印象,这让成年观众在一开始就能够接受它们的世界观而不需要导演再浪费口舌,而其所讲的主题大多也沉迷于哲学或者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很少去碰爱情,或者只将爱情作为佐料,这就让作品不至于在半空飘浮。

接下来是中国,我国的动画电影成人向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走怀旧风,改编一些中国人从小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或使用有明显中国传统特色的背景,如《大鱼海棠》、《大闹天宫》(1961年版)。这样做的好处是成年人本身走进电影院的目的就有一些怀念童年,自然不需要花太大力气去满足观众的“成人自尊”,而片方在对故事的把握上也更加轻松。另一类则是完全的放飞自我,搞现实主义内核的形式主义电影,如《大护法》和《大世界》。这两部作品在国产“大字号”动画电影中的名声最小,但极为硬核,甚至直接玩暗黑风,其中《大护法》甚至在片头直接标注了不建议14周岁以下儿童观看,从一开始就将子供向票房拒之门外,纯粹地给大人讲故事。

相比之下,日本的成人向动画电影显然更为温和,虽然也有《未麻的部屋》和《犬屋敷》这样画风诡异的东西存在,但相对于日本庞大的动画产业每年生产的产品总数,这些就难以影响大局了。日本的动画电影成人向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走了政治化、寓言化的路线,这其中的代表我个人比较喜欢押守井和大友克洋,其中最喜欢的是押守井,其主要作品扎堆出现在八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如《攻壳机动队》、《机动警察》系列,这是政治化的代表。这类电影的背景是日本经济、科技大发展的时代,但同时也是反思思潮起伏的时代,因此这些作品中经常可见对政治制度和科技发展的反思,以及对科技失控的担忧。而在寓言化方向,代表人物莫过于宫崎骏,硬要说宫崎骏与新海诚的相似之处,大概就是其同样喜欢架空,而且是完全架空。宫崎骏的电影看多了,会给人一种他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感觉,那个世界的政治或许黑暗,环境或许恶劣,但其主角永远保持一个纯洁的心灵,最终总能克服各种困难,用饱受今天现实主义者们诟病的“爱”来解决问题,俨然是童话世界,但在其中又充满了对现实世界的暗示与反思,如《风之谷》中被摧毁却又自己疗伤的世界,又如《千与千寻》中唯利是图的汤屋店员,这些让观众们在童话世界遨游的同时又不得不时刻提醒自己,这正是现实中的人类。

我个人更喜欢宫崎骏这样的成人化方式,这样的电影不会让人有被耳提面命之感,是一种心灵的净化,而非被咄咄逼人质问两个小时,更不会让人出了电影院后满心愤怒抱怨世界。

我们毕竟还是孩子,不论多大。

现在说回新海诚的电影,我们前面说过宫崎骏与新海诚最大的区别就是宫崎骏是完全架空,而新海诚是半完全架空,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如果导演一开始就告诉观众,这是一个充满魔法的童话世界,那么观众对于接下来的一切发展都多少会有心理准备,也更容易接受,可如果一开始导演玩的是写实风,尤其是新海诚喜欢扣各种细节,那么观众就会下意识认为,“哦,这是发生在现实世界的故事”,这样当导演猛地一下把一大堆魔法设定搬上荧幕时就会让观众产生一种错愕。“嗯?这啥?”“这特么又是啥?”“还有这种操作?”而这样的感受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圆场,那么最后观众留下的就只能是一句:“扯淡”。

观众是倔强的,他们不会看到什么就相信什么,而是会有自己的判断。所以当编剧为主角前进的道路设置阻碍时,其阻碍的力量一定要足够强大,强大到让观众为主角的前途忧心忡忡,这样最终主角战胜困难是才能让观众对于编剧想表达的主题有足够的认同感,反之则会索然无味。

比如在《你的名字》中,男主角是在与女主失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联系,又受到了周遭所有人的质疑,最终自己坚持摸索才成功找回女主,这样充满挫折的经历能够让观众认同,换句话说主角的苦难是通往观众认同的“投名状”,可这一点,在《天气之子》中显然被浓缩成了一句“爱和魔法能解决一切”。

然而观众本身对于两人的爱就并未有足够深厚的认可,那就只能将这一切剧情归功于魔法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气之子》如何将少年动漫推销给成年观众?/如何把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