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开发的修路人——记致富援乡的斯定那珠

      天山脚下民风淳朴,孕育了深厚的藏族文化。而其中更是出了一名勇于探索、致力于带领家乡走向富裕的创业者,那便是斯定那珠。

      斯那定珠出生在香格里拉市尼西乡幸福村巴拉社,那曾是一座出了名的穷村子。村民人均年收入仅2000左右,许多孩子甚至没有鞋穿,而交通不便更是让这座村子愈发得与世隔绝。

      “都穷出名了,峡谷外的人教育孩子都会说,要不听话,就送巴拉村去。”斯那定珠说。

      斯定那珠第一次出村子是为了看眼睛,他的眼睛不小心被四溅的铁水沾到,父亲便领着他出村看医生。当斯定那珠看到村子外车水马龙、货物琳琅的景象后,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长大后,他决心出外闯荡。起初他并不被支持,他是家中的长子,按村里的规矩应当留在家中好好看家,管理田畜,而不是抛下这些跑到外面去。父亲也十分生气,然而在斯定那珠的坚持下,还是同意了,并给了35块钱作为路费,那是当时全家的所有积蓄。

      斯定那珠揣着这些钱,还有自己挖来的水晶石,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大山。一个人在外打拼多年,积累下千万资产,在城里开起了火锅店和五金店。当他衣锦还乡时,村民们看到西装革履的斯定那珠,纷纷投来羡慕的目光,觉得这个人是发达了。而此时的斯定那珠却又做出了一项决定——为村民修路,带领大家共同富裕。试想在一个山路崎岖,位置偏僻的地方修一条通往外面的路有多么困难,更何况修好了还需要花费大量的维护费用,为此,本已经成为富翁的斯定那珠又欠下了一大笔债务。

      “哎呀,所有的事都好难啊!”“那时很暴躁,动不动发脾气。”资产能卖的都卖了。一辆破吉普车,就成了流动的家,衣服和洗漱用具都在车里。

      然而,正是凭着他的叛逆、决绝、坚韧、执著,从2004年9月第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破到2008年1月,路终于修成了,电和通讯也进村了。村民们的日子好了起来,也逐渐富裕起来。这引来了一些投资商的觊觎,他们和斯定那珠谈起开发当地矿产和水能资源的事,遭到了斯定那珠的坚决反对。

      “小时候,抬头就看到蓝天,俯身就踏入清清的河流,牦牛群在高山草甸吃草。这些,不能在我们手中毁了。”他说,“打洞挖矿,留给后代的山水将千疮百孔;修电站,秀丽峡谷将不复存在。”

      1997年,云南省政府宣布“香格里拉”就在迪庆。“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峡谷是州里唯一一个以‘香格里拉’命名的景区,一定要打造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样,那些老板就没法再打矿产和水电的主意了。”

      1999年,斯那定珠注册巴拉格宗生态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为打造风景旅游区奔忙。跑规划、求支持、过环境评估……又是十多年,又是巨额债务和各种冷眼、不理解。

      路修通了,景区建设也逐步走上正轨。2007年试营业以来,景区一步一步发展,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望着越来越好的家乡,斯定那珠的脸上露出了微笑。

      “我还有很多计划,但先保密。可以透露给你的是,想领着村民去北京,看一看天安门广场。”

你可能感兴趣的:(藏族开发的修路人——记致富援乡的斯定那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