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学生的思想“图腾”

挖掘学生的思想“图腾”

读第37条《培养儿童对图画的爱好》有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我对图画的认识是从画数字形状的小鸡小鸭开始的,一个数字“2”上“添油加醋”地勾画出一只小鸭的形状,其实划画也是为了强化对数字的认识;再是上小学,接触较多的是由“一个点、两个点、三个点、四个点”组成的四幅格的“看图说话”,锻炼了观察表达的语言串联能力,为构思作文提供了前提,这期间还知道有一门课叫做美术,会用铅笔画简单的西游记人物,但我画更多的是枪支和大炮;后来上了高中,又接触了漫画作品,深入观察后要写出有哲理的作文来,为观察社会做着准备。这算是我的图画认识之路吧。

实际上,我画画并没有得到严格训练,故对图画的欣赏水平也只能停留在感性审美上。我记忆中的动画是比较有意思的。最早的叫《大闹天宫》是我国最早的动画电影,使神话变成了可视,还有《铁臂阿童木》是有超前智慧的,后来的《聪明的一休》是教人聪慧的,美国的《Tom and jerry》(猫和老鼠)的童趣智慧至今也令人忍俊不禁,《加菲猫》《海底总动员》是现代电脑动画,场面逼真,折射出人类相互交往的生活。这是我对动画片的审美偏好。

列举这些情况,我的意思是说图画还是给我的成长留下快乐印象的,虽然没有一些“高大上”的荣誉印记。苏霍对于图画在教学上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他说,“我看到图画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想像力的手段之一。我坚定地相信,儿童的图画是通往逻辑认识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阶梯,至于图画有助于发展对世界的审美观点,那就更是不言而喻了。”我只是有一个作为正常人的感性审美认识,对于图画中蕴含的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并没有深入考虑,也可能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而不自知。

针对培养学生的图画爱好,我梳理了苏霍在这篇文章中的四点建议:

一是写生中关照差异,培养学生个性特点。

苏霍说,“开始时,我先教儿童写生。我们画树木、花草、动物、昆虫、鸟类。不管图画的结构是多么简单,它里面总要反映出感知、思维、审美评价的个人特征的。”写生是对实际景物进行作画。当学生再画三叶草的田野时,有整体布局的,有局部片段的,有三叶草和蜜蜂特写画面的,这些都是苏霍认可的,只要学生有自己的审美特征即可。我想起苏霍曾经提出观察大自然景色时,常常引导学生用“词”进行表达,这里的图画只要学生能够说明画面的关键词,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各自表达出主题意思,这就是学生观察的审美评价。这个多元的表达,同时也反映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前不久,我校在今年六一全市美展上,推出的一组叫做“文峰印象”的速写画,学生从不同视域勾画了文峰校园的风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虽是不同的角度,但让观摩者对文峰校园有了整体的认识,受到了美术同行的好评。

二是游学中关照情感,培养学生形象思维。

苏霍把到自然界旅行当成是“思维的发源地”,以便使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充满鲜明的审美情感,这点与我们当前倡导的游学模式不谋而合。在旅游过程中,让学生对朝霞、晚景、篝火、春汛等景象描绘下来,不同的画图风格,反映了学生的不同情感,这也是学生对周围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审美评价。苏霍认为,当学生在绘画那些美好事物时,激发着他们的形象思维的觉醒。现在好多家长节假日经常带领孩子“游山逛水”也是这样的道理。与此类似,我常用一个手机社交软件叫做美篇的,就是方便旅行者拍照美景快速分享的,我发现同一景色,不同的人拍摄角度不同,画面不同,解读词的情感也有所不同。确实,不同的构图风格,预示着不同的形象思维。好的画面和解读话语,因形象思维而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回味无穷。

三是教会画图技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苏霍是个全才,他还逐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画图技能,让他们学会了表现光亮、阴影和透视,应该说这都是素描的基础功课。他认为,在绘画过程中,“孩子们在图画里编故事,童话,图画成了施展创造性想像力的源泉”,并且引导学生“把图画用到创造性书面作业”中去,例如根据对自然现象和劳动进行观察所得的材料进行写作文,当无法用准确的言语表达思想时,就运用图画来进行弥补。这种感性的方法形象易懂,我们每个人小时候几乎都用过的,到了初中用的反而较少了,因为理性思维较多了,思考问题中规中矩,缺乏了图例的形象创造。实际上,现在画图的创造思维每天都在刺激着我们,例如各种商品的商标和标牌,电脑微信QQ中的各种图标,都是画图带来的创造思维。我们每天浏览他们的时候,也正在享受它们带来形象化的认识方便。

四是课堂绘画引导,支撑学生想象力。

除了图画对学生智力发展的普遍作用,苏霍还对自己的课堂也融进了绘画辅助。他说,“我觉得,离开了绘画,地理课、历史课、文学课、自然课就很难上”,现在因为有了信息技术运用课件上课,这句话未必完全正确。但在上个世纪,教师的“三字一画”却是教师的基本功,“三字”指的是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一画”是指简笔画。想必苏霍所讲的应该是课堂上的简笔画或者叫符号画。他认为,教师课堂上应景的快速作画,并不打断学生的思路,同时还能支持他们的想像力的活动,他甚至又提到了为学困生画出应用题的做法。这都是为课堂“锦上添花”的举措。我校有个美术邱立业老师,开发了“电脑创意画”和“3D打印”的校本课程,成立了美术创意社团,把传统的美术作画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拓展了图画的创造性和想象力。

图画是训练学生审美的一种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手段,更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符号语言”。

近几年,因为脑神经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大脑左右半球各有分工,左脑主管逻辑分析,右脑主管形象思维,现在鼓励开发右脑。很多人越来越认识到图画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在中学,比较流行的是勾画知识树,我们现在常用的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图文并茂的学习工具。在小学里,比较流行的是绘图教学,给一个绘图故事,让学生展示想象,发挥出他们的创造空间,如果能够画出来,那么他们的形象思维就得到了提升,如果还能有一个主题关键词再表达出来,那么他们的理性思维又得到了展现,这就是绘图教学的作用。我听说过这样一个训练思维的绘图故事:一个小孩乘坐飞机去旅游,不想飞机失事了,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结果如何?恰好还有降落伞!降落伞即将到达地面时,伞绳却断了,结果如何?恰好下面有一个大草垛!即将落到草垛时,突然发现草垛上有一个向上的叉子,结果如何?恰好挂过一阵风!……这样的绘图本,总是吸引着学生阅读下去,并且总是引导学生用正面的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展了认识深度和空间。我看,这才是有意义的绘图。经典的动画片,小孩爱看,大人也看,说明它的“符号语言”就是有意义的。

图画的“符号审美”是基于形象思维认识的,图画的“符号语言”是需要用理性思维进行解读的。每个学生对图画促进教学的理解是有多元差异的,但每个学生心中对图画的理解是有各自的“图腾(totem)”认识的。我们就是要发现他们他们学习中的思想的“图腾”,把这种原生态的基准认识,提升为他们顺畅表达的“符号语言”,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展示出他们各自的“Logo”标志。

挖掘学生的思想“图腾”,展示他们的“Logo”标志。隐性变显性,“图画”画出来。我不由臆测起四十年前的自己来,如果顺着临摹《西游记》人物的道路走下去,“敢问路在何方”,我能像师徒四人一样取得正果吗。不过也好,因美术图画的渊源,我的思想因求学、教学一直保持着“审美状态”,这是我的思想“图腾”。

你可能感兴趣的:(挖掘学生的思想“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