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雀山法华寺:道迹神尼传奇与妙善公主传说成就“浙北第一丛林”
@铁山青士(笑独行)[综编]
2020年农历端午节,湖州城北白雀村,白雀山法华寺。
白雀山法华寺号称“浙北第一丛林”,始建于南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声名之著、规模之大曾经居清末民初湖州四大丛林之首。白雀山原名石斗山,位于弁山东麓,开山祖师为道迹神尼(道迹禅师)。如今的法华寺是1994年(1987年?)开始重建的,尚未完工,目前的规模还比不上道场山万寿禅寺,但已有主体建筑还是颇有气势和特色的,尤其是大雄宝殿、真身殿与观音塔的立体组合令人印象深刻。
白雀山法华寺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够声名烜赫和香火鼎盛,首先是因为它拥有道迹神尼的传奇事迹和妙善公主的传说故事这两大精神遗产。
【湖州法华寺因道迹神尼的传奇事迹而建,寺内“真身殿”因道迹神尼的灵塔而筑,寺院所在石斗山因法华寺而改称法华山,法华寺和法华山又因“白雀听经”的传说而被善信称为白雀寺和白雀山】
作为湖州历史上最负盛名的禅宗寺院,湖州法华寺的魅力和好处首先是与道迹神尼的传奇事迹——生前“白雀听经”、身后“舌灿莲花”联系在一起的,作为湖州善信心目中观世音菩萨的应化身,道迹神尼可以说就是湖州法华寺的灵魂。
道迹禅师为南朝齐梁间吴兴人,身世不详。据南宋释宗晓纂《法华经显应录》记述,道迹曾师从达摩祖师,在被认定为“未阶于得髓”而只是“得肉”后,“遁居湖州弁岭之顶峰,昼夜诵《法华经》”,直到“满十万部,几二十年不下山”。梁初圆寂于石斗山。
梁大同元年(535年),道迹禅师灵塔内之宝龛忽然生出一朵青莲花,道俗并发现道迹“肉身不坏”,梁武帝于是敕建法华寺于石斗山。与此同时,信众又因认道迹为观音大士应化身而在其灵塔之上筑“真身殿”(“真身殿”也有始建于清代中晚期道光年间的说法)。
由于白雀山以道迹为开山祖师,又由于拥有一座庇护道迹灵塔的“真身殿”,法华寺从一开始就被特许僧尼共侍同修,并规定“真身殿”只归比丘尼“供养”(估计苏轼也是对道迹神尼的传奇事迹最有感触,所以曾为法华寺题写“青莲道场”四个大字,可惜今已不存)。
最迟在北宋中期(苏轼第一次到湖州以前),石斗山即已因法华寺更名惠觉寺而改称法华山。
与此同时,据清雍正《浙江通志》引《乌程县志》记述,最迟在清代前期以前,湖州善信中即流传着“白雀听经”的传说:“道迹每持经,时有白雀旋绕,作听法状,[故]又称白雀寺。”而法华山也因此有了有了白雀寺的俗称。
【湖州法华寺同时是湖州善信心目中妙善公主得道成为观世音菩萨的具体地点】
当然,除了道迹神尼的传奇事迹外,作为湖州善信心目中另一个“土生土长的观世音菩萨”,妙善公主的传说故事也是值得湖州法华寺骄傲的一份精神遗产,因为湖州善信认定法华寺就是妙善公主得道成为观世音菩萨的地点。
历史上始末详备的妙善公主(千手千眼观音)传说的最早文本是《汝州香山大悲菩萨传》,见载于南宋释祖琇撰《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宋末元初女性诗人兼书画家管道升(书法宗师赵孟頫夫人,曾受封吴兴郡夫人)据以改编为更简洁更具可读性的《观音大士传》(又称《观世音菩萨传略》或《观音成道记》?),从而让妙善公主(千手千眼观音)的传说得到了更广泛的流传。
笼统地说,妙善公主的传说乃是一个天生与佛有缘的天竺国公主得道成为观世音菩萨的故事,其中最核心的情节(即高潮)是公主在得道后舍手眼以救父命,颂扬了公主“不念旧恶、舍身救父”的精神。
其间,《汝州香山大悲菩萨传》记述的妙善公主关于人生有“三患”不可免的阐发可以说相当深刻和透彻。
妙善为什么坚持违逆父命、抗拒择婿?因为她认识到了“富贵不长有,荣华如泡幻”(“一切世间恩爱缠缚[皆]无有出期,骨肉会合当必离散”),认为人生有“三患”不可免:“一者世人少时面如珂月,及老发白面皱,行住坐卧百不如少。二者肢体康强,步武若飞,忽一病至卧于床枕,无一可喜。三者姻戚集会,骨肉满前,一旦无常,父子虽亲,岂能相代。”既然如此,“不如出家务道,了达本心,诸患自灭”。
在湖州版的妙善公主传说中,故事被嫁接到了南朝陈开国皇帝朝(因为陈武帝陈霸先为湖州长兴人),妙善成了陈武帝手下封王大将(原名婆伽,封“妙庄王”)的三公主,而白雀山法华寺则被落实为妙善公主得道成为观世音菩萨的具体地点。
除了拥有道迹神尼的传奇事迹和妙善公主的传说故事这两大精神遗产外,法华寺在历史上还与诸多文人雅士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包括王羲之、释皎然、李冶(李季兰)、李绅、苏轼、赵孟頫、屠隆等在内。应该说,这也是湖州法华寺能够声名煊赫和香火鼎盛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在寻访观览前功课做得不够,又是独自前往,所以未能见到如今尚存的少量古迹。
【附录一:中唐诗僧释皎然、中唐诗人宰相李绅、北宋文宗苏轼、晚明吴兴籍名宦姚祚端咏法华寺诗各一首】
七绝·法华寺上方题江上人禅空
(诗题一作法华寺,“江上人禅空”身份不详,当为法华寺长老。)
@[唐]释皎然[诗]
路入松声远更奇,水光山色共参差。
中峰禅寂一僧在,坐对梁朝老树枝。
五排·题法华寺五言二十韵
@[唐]李绅[诗]
花界无生地,慈宫有相天。
化娥腾宝像,留影閟金仙。(閟,掩蔽也,音蔽。)
殿涌全身塔,池开半月泉。
十峰排碧落,双涧合清涟。
药草经行遍,香灯次第燃。
戒珠高腊护,心印祖僧传。
瓶识先罗汉,衣存旧福田。
幻身观火宅,昏眼照青莲。
住觉超真境,依游渡法船。
化城珠百亿,灵迹冠三千。
萧壁将沈影,梁薪尚缀烟。
色尘知有数,劫烬岂无年。
龙喷疑通海,鲸吞想漏川。
磬疏闻启梵,钟息见安禅。
指喻三车觉,开迷五阴缠。
教通方便入,心达是非诠。
贝叶千花藏,檀林万宝篇。
坐严狮子迅,幢饰网蛛悬。(蛛,或作珠,当误。)
极乐知无碍,分明应有缘。
还将意功德,留偈法王前。
七古·又次前韵赠贾耘老
(贾耘老名收,为湖州乌程隐君子,有诗名,喜饮酒,与苏轼交好。)
@[宋]苏轼[诗]
具区吞灭三州界,浩浩汤汤纳千派。
(具区为太湖别称。)
从来不著万斛船,一苇渔舟恣奔快。
仙坛古洞不可到,空听余澜鸣湃湃。
今朝偶上法华岭,纵观始觉人寰隘。
(法华岭即法华山。)
山头卧碣吊孤冢,下有至人僵不坏。
空余白棘网秋虫,无复青莲出幽怪。
(文本原注称:“事见本院碑。”所谓本院即法华寺。)
我来徙倚长松下,欲掘茯苓亲洗晒。
闻道山中富奇药,往往灵芝杂葵薤。
诗人空腹待黄精,生事只看长柄械。
(文本原注称:“杜子美诗云,长镵长镵白木柄,我生托子以为命。”长镵亦作长搀,装有弯曲长柄之脚踏翻土农具。)
今年大熟期一饱,食叶微虫真癣疥。
(文本原注称:“贾云,今岁有小虫食叶,不甚为害。”)
白花半落紫穟香,攮臂欲助磨鎌铩。
(攮,以尖刀相刺也;或作攘,当误。)
安得山泉变春酒,与子一洗寻常债。
七律·游弁山古法华寺
@[明]姚祚端[诗]
因爱名山结境幽,同来拟续泛觞游。
林深日到方知午,松荫风生不待秋。
径路几曾缘客扫,山花今似为人留。
牢愁至此多消尽,还问明朝有酒不。
【附录二:晚明屠隆撰《重建法华寺碑记》原文全文】
重建法华寺碑记
@[明]屠隆[撰]
@铁山青士[点校]
有尼总持,居吴兴弁山,幽栖兰若几二十年,虔诵法华满十万部,灭救灵骨,藏之宝龛,舌长青莲,经留黄壤。自梁至唐,总持再来,是为抱玉,一经未毕,五色放光,显化肃宗之朝,敕赐大光之号。吴兴法华,郁为名蓝矣!历岁久远,朱宫碧瓦,散作寒烟,金地宝阶,鞠(通鞫,穷尽也,音拘)为茂草,断碣残碑,漫不可读,荒冈遗塔,岿然仅存,法音不遐,灵气不歇。沙门如松,慨然以兴复为己任,而宰官陆太宰光祖、潘司寇季驯辈,咸以名流钜公、净业檀信,相与助成之。松公戒德既醇,心灵绝巧,身历百苦,力劝万缘,凡所经营,悉有妙法。于是殿堂鼎建,僧寮一新,拱秀发祥;当其旺地,含灵纳气,缭以周垣。光相璀璨,金碧两廊;苍翠蔚然,松杉十里,俾总持之教久晦而重明,西来之传几绝而复续。松公之勤亦至矣,功亦伟矣![万历]壬寅(1602年)偶客吴兴,暂游兹寺,松公以碑见属,不辞而为之记。
(铁山青士附注:该文本见载清嵇曾筠等监修《[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九“寺观”,在湖州府乌程县“法华寺”记述中,正文经在下校订梳理。)
(202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