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读这种书有没有用,我想《优势薪酬谈判》这类应该处于鄙视链的底层。不读书的人会问“你读书有没有用?”,而读小说的会问“你看社科类书籍有没有用?”,而读社科类书的会问“你读这种销售书籍有没有用?”。事实上,读书本来就是一件没什么用的事,就算有用,也见效非常慢。再加上古人云“纸上读来终觉浅,需知此事要躬行”。不过换个角度,我曾经和人谈论过改命是怎么一回事。后来发现人们的认知只有朱元璋、毛泽东这种人才算改命。那我只想告诉他们,世上不存在做了就保证你会当皇帝的事,你可能一辈子就这么平凡。从这点来讲,活着就没什么事有用。
不过,我还是想要挣扎一下。我觉得《绝对成交》这种书,还挺有用。有用本来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昨天我把当初在电销中心卖保险的电话录音发给财务群里的人听。那通录音是当初电销中心topsales的实战录音。结果财务们表示,“没什么特别的啊?”我一口血都要吐出来。一通陌生电话在20分钟内说服对方当场刷卡一单终身寿险,居然被认为没什么特别。就我个人来说,这通录音充满了华丽的技巧,达成这技巧天赋和努力缺一不可。如果有topsales这种水平,不需要任何学历门槛,在13年的时候就可以赚二万一个月。不由感叹“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
另外我想强调的是,零售是一个概率游戏。本来就不存在百分百出单,百分百成交的不是销售,而是强盗。如果我可以让所有客户都买我的东西,想必应该比巴菲特还有钱。你需要一个一个的累积技巧,这些技巧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慢慢的,你在电销中心会从打60个电话出一单变成打40个电话出一单。客观来讲,这些技巧挺有用,就算只领会了一个技巧,也能改变概率。不过你很难识别这些是技巧,很多话术我在4年后开始读零售书籍时,才明白当时的topsales为什么这么讲,那时我也是一个看热闹的人。
好吧,前言就逼逼了这么说。一次看完了罗杰道森的《绝对成交》和《优势薪酬谈判》,其实正文我倒是没什么好写。中资海派的书每次都这样,先是出一个系列大同小异的书——上次三本《轻疗愈》只是换了案例。再是每本书都写的很松散,大概是一种编辑想象中的美式爆款的样子。我并不知道怎么写读书笔记,不过我想既然坐在电脑桌前,应该总能写出一些东西。
作为一本零售书籍,很多人都想学一招秘籍,用一句话噎死对方,然后充满胜利感的成交。这当然是最理想的情况,但是现实会告诉你,你只是一个乙方。当你真正开始销售时,会发现压力让你发挥不出话术的效果。这并不可笑,我当初和50个人在招行的信用卡中心培训了一个月怎么卖保险。在一个月后的第一天试着实战时,50%的人拿起电话会失声,然后第二天就见不他们。倒不是因为被开除,而是他们受不了这个压力。然后剩下25%的人在一个礼拜内也会因为一单不出而打退堂鼓。我当时感情上比较麻木,对于挫败不是怎么敏感。也是因为菩萨保佑,我第一天上机就出了一单,在一个月内做到新人王。不过半年后,也因为感到瓶颈而离职。
我举我在电销中心的例子只是想说,做销售首要要解决的是心理问题。我以个人的经历,大概觉得有两个坎。第一个坎上一段描述了,是自我怀疑的挫败感。很多人一开始就认定自己不适合做零售,然后在工作中不断地自我强化。你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客户怎么会相信你。解决了这个坎,就是解决了一个“卖出去”的问题。但是做销售仅仅是“卖出去”是不够的,真正要在作为这个职业立足,要解决的恰恰是“卖上价”的问题。老板给你定的最低业绩底线是“卖出去”,但是你并不会有很高的收入,因为仅仅“卖出去”只是刚好覆盖运营成本。只有“卖上价”的利润,老板才愿意和你分享。
“卖上价”心理上的坎就比较有意思,你需要在心理上比客户强势(并不是实际行动上)。如果你心理抱着“不出单我就没饭吃”这种想法,必然要被客户牵着鼻子走。而你如果抱着“我不缺你这单”的想法,反而在沟通中更有感染力。罗杰道森提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循环,就是一些销售收入提高之后,反而能谈出很多大单。价格谈判很多时候是一个胆小鬼博弈,“怕”一直是销售的大忌。至于怎么取得心理上的底气,那就在于你的后备选项够不够多。这是一个正向的心理循环,卖上价>收入够高>有底气>卖上价。
说来惭愧,《销售洗脑》中对着客户嬉皮笑脸的说,“既然今天来了,买也得买,不买也得买”这种话术,我现在都说不出口——因为怕客户翻脸。但是我卖保险时见过隔壁的芮姐对着客户这么说过,结果当然是成交。所谓功夫在诗外,芮姐有着很杰出的亲和力,而且应该是吃准了客户性格。不过想想,就算这么说了,客户翻脸也没什么大不了。所以,你看着很普通一句话,要说出来其实不简单。
那么,记录几个挺有意思的话术,当然你们可能有相反的看法。本来就不存在百分百成交的事。如果你不认同,第一是因为你不在整个场景下,作为旁观者你总是比较冷静,但是被引入到具体场景就不一样。第二可能就是你本来就不是意向客户(不是我的菜)。
“你不会因为这点就放弃吧?”策略。客户作为被接受影响的一方,总会试图找出很多产品的缺点。而很多缺点只是小事,一个一个去驳倒对方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客户作为谈判的一方需要一种赢的感觉。所以,有时候可以反问对方:“你不会因为这点就放弃吧?”
“你可以承受的!”策略。这种话术只能用在非常富有的客户当中。“如果你真的想要,你是可以承受的。”恭维有钱人吧,他们会把这句话当成赞扬,而且会真心去享受产品和服务。
“取决于。。。”策略。这是一种促成的技巧,把成交和某些易于达成的小事关联起来。比如只要客户真的去体检,他就真的会买保险。
战俘策略。这也是一种促成技巧。当客户面对压力时,可以对他说:“能够在压力下独自做出决定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自己无法做出决定,也不必沮丧。”老鹰型的客户可能会为了证明自己而做出决定。而鸽子型的客户则不能,这时你只要告诉他自己的作用就是帮他们做出决定,这个时候应该相信专业人士。
文斯·隆巴尔迪策略。是这样的,罗杰·道森的理论是,先和客户达成大多数共识,等客户的心理预期是已经成交了之后。再进行第二轮谈判,这时的抗拒心理就少很多,甚至他会觉得你是自己人。
沉默策略。哦,是这样的。作为一个销售我们最害怕冷场,然后经常喋喋不休。这种喋喋不休完全忍不住。沉默带来心理压力。如果想杀价,来看看谁能忍住沉默。先开口的人往往会伴随着主动让步。
所谓的道森策略。罗杰道森的压箱底策略。在脑内把左手放在心前,右手举起来。默念“我发誓,在继续努力一个小时之前,我是不会让这些客户走开的。”无论付出什么代价,甚至在这一个小时内只字不提自己的产品。人们现在不愿意成交,不代表着一个小时之后不愿意成交。本来大多数消费都是冲动消费。
由于《绝对成交》这本书说的很杂,都是方方面面的小技巧。我想记录下的东西太多。不过个人意见还是先搞定自己的思维模式。再举两个思维模式的例子。
首先,虽然谈判的焦点是价格。但是价格仅仅是你所关心的东西,采购方其实最关心的是“性价比”。如果局限于价格谈判,就会进入拉扯战。很多时候你能给客户提供的服务(满意程度)才最重要。就比如在泰康出大单的保险业务员着重介绍的是“全国顶级养老社区入住资格”(仅仅是资格)和“重疾绿色通道”这两样附加服务。
其次,每次你做出让步,也要让对方做出让步,作为互利互换。虽然你不可能说“如果我在这里让步,你也必须要在那里让步”。但是可以这么说“如果我在这里做出让步,你能为我做什么呢?”反正你本来就不奢望得到什么,他人的让步属于白给。比如价格可以让步,但是相应的账期对方会让步,或者是额外的订单。最重要的是,你的让步让对方感到自己胜利。白白让步是一种思维定势。
其实谈判技巧这些东西,我觉得我妈掌握的淋漓精致。菜场是最好的谈判训练场,许多技巧都在其中有所体现。但是他们是无师自通的。不过有趣的是,我妈要是换一个场景,比如面对动迁组,她又会激动地瑟瑟发抖。所以我反而觉得技巧是其次的,首先是心态,然后是练习,最后才是技巧。罗杰道森说的都是技巧,可是销售谈判是一个熟练工。我的理解中,零售大概就是把客户引入你的事先准备的套路,然后用丰富的经验绕晕他。不过关于练习我没什么好多写。
至于《优势薪酬谈判》这本书个性化的方面。其实归纳起来也就只有三点:一点是主动。一点是价值。一点是个性化。
回到这两本书有用还是没用的问题。我看完的书一般写完读书笔记就送人。但是这两本书我会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