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诗经》之《关雎》

《关雎》在《诗经》里面算是一首篇幅比较短小的诗,但是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却占据着非常特殊的位置。《诗经》为六经之首,而《关雎》又是《诗经》的开篇之作。

01

古时候的诗歌都是口口相传的,这些诗可以诵、可以唱。周王朝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这些采诗官都会摇着木铎走街串巷、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其中优秀的诗歌整理后交给太师谱曲,唱给天子听,作为周天王施政的参考。这也就是民间采风的由来。

直到孔子删述六经,《诗经》才被编纂成书,有了今天的模样。但不知道为什么,孔子将这篇《关雎》放在《诗经》的第一篇?是有意为之?还是随手而放?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孔子对《关雎》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他认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出自《论语-八佾》),意思是说:“《关雎》这首诗,快乐却不过分,悲哀却不至于伤人。是属于中和之美。”

朱熹在《诗集传》中这样解释了孔子对《关雎》的评价:“孔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愚谓此言为此诗者,得性情之正,声气之和也。”性情之正,声气之和,正是儒家追求的理想之美,我想这极可能就是孔子整理删述《诗经》时,将《关雎》放在首篇的原因吧。

02

我读古文,非常不喜欢读译文。一读译文,古文的音韵之美、意境之美、修辞之美、用典之巧妙,霎时间就会荡然无存,尤其是直译,虽然更接近原著,却更难让人接受。我看很多篇《诗经》的译文,无论是现代人编写的文学史,还是各种版本的译注,简直是味同嚼蜡、暴殄天物。除了琼瑶的那一篇《在水一方》,虽然是间接翻译自《诗经-蒹葭》,但却是我见过的翻译最成功的一例。想当年,正是《在水一方》和《蒹葭》的对比阅读让我开始喜欢上了《诗经》。

当然,现在的人大多数都没有经过“小学”的系统学习,对于文字的训诂、字书、音韵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因此在阅读古文时就会觉得困难重重。更多的人习惯依靠译文来阅读古文,甚至有人在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时,也想寻找翻译过的版本(估计找不到,反正我没见过)。

其实,只要你沉下心了,读懂《诗经》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但是你的手边至少要有一本像样的《古汉语字典》或者其它的工具书,以备随时查阅,另外,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词条查阅的功能,慢慢地品读它。这时候,我们从西方和日本学来“快速阅读法”基本就不起什么作用了。

03

以下言归正传。

《关雎》是一首情歌,也是当时婚礼上一首祝颂之歌。它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写了一个“君子”对“淑女”的爱情追求。但要准确理解《关雎》的内容,有几个词还是要搞明白

(1)雎鸠

中国古代的字书《尔雅释鸟》:“雎鸠,王雎。”此鸟因其头顶上的冠羽看起来颇具王者风范,古人也把雎鸠称为王雎。

宋朝的朱熹对此鸟有准确的描述:“雎鸠,水鸟,一名王雎,状类凫,今江淮间有之。生而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挚而有别。《列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也,盖其性然也。”朱熹对雎鸠的解释比较准确,雎鸠是水鸟,经常栖息于河湖水边,像鸳鸯一样配偶固定,双宿双飞。因此被古人视为男女相恋、感情真挚的象征。据说现在已经有人找到雎鸠这种水鸟,就是当代游禽中的风头鹛鹛。

(2)君子

要清晰地说明古代“君子”的确切含义,是件很复杂的事情。一般的书中,对《诗经》中君子的解释就是泛指贵族。但是在春秋时期,君子这个称谓的含义是在不断变化的。

《喜马拉雅》上有一个专题叫《一说春秋》,讲这个专题的老师在节目中做了一期番外,专门就是将“君子”的。他把“君子”两种:初代君子和后世君子。初代君子,毫无疑问,指的就是各种诸侯国君的孩子,这些都是真正的君子,《诗经》中提到的君子可能大部分都是指初代君子。而后世君子则未必就都是国君的儿子。春秋时期,周王朝式微,诸侯争霸,许多诸侯国灭亡,这些国家的贵族也随之破败,但这些人仍然被称为君子,但已经不是贵族了。加上春秋后期,孔子将君子标准提炼出来,并作为在教学的内容。因此按照孔子建立的君子标准培养出来的君子别被称为后世君子,也就是后世所谓的“正人君子”之流。

(3)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钟、鼓、琴、瑟”,在古代既是乐器,也是礼器。琴瑟毕张,钟鼓齐鸣,也只有在一个国家的祭祀仪式或者重大庆典才能出现。所以这两句诗的出现,说明了很多内容:首先可以确定《关雎》诗中的这位君子一定是某诸侯国的国君,最次也是储君;其次也足以证明《关雎》是一首婚礼祝颂之歌,国君的婚礼上配合钟鼓琴瑟而唱,用来赞美贤淑美丽的新娘子——国君夫人,这是只有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才会有的礼遇。而不是像现在的帅哥抱着吉他在女生的楼下唱到半夜。

你可能感兴趣的:(品读《诗经》之《关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