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如何支配生活的

 昨天看了朋友的公众号,说她最近的文章经常被推荐到微博首页,有热心读者询问她成功的原因,她给的方案是把自律拿出来,然后坚持日更。

一段时间以后才可能有所突破,看了她的留言,我感到自己曾经也梦想做个有质量的公众号,于是我特意看了陈海贤老师的“自我发展心理学”专栏,下面就谈谈学习的一点收获。

人是如何支配生活的_第1张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陈老师指出:“人通常不是沿着生活轨迹支配意识,而是用意识去设计生活的。”

每个人总是认为是自己的意识决定了生活的方式,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一生都是围绕自己的思维意识和习惯来设计生活的。

也就是说,你认为的生活模式归根结底是由自己的思维习惯来决定的。

说到这里,就需要普及一个概念:舒适区。

舒适区(Comfort zone)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又称为心理舒适区


在这个区域里,你能够熟练地使用你的各种技能去安排你的生活,你既没有心理上的焦虑,也可以按照你的习惯控制生活节奏。

比如,很多小城镇的人习惯集体生活,他们的生活相互依赖性较高,必须通过相互协作才能获取生产和生活物资,因此他们在自己的村落中比较近距离地生活着。

但很多小城市的人来到大城市之后就无法生活。因为他的认知模式被颠覆了。

首先大城市的物质供给机制比较健全,不再需要人们的密切接触就能获取食物。比如说,你需要牛奶,只需要到零售店开一张奶卡而不必知道牛奶场在哪里,有多少产奶工人。

这样一来,人们就不必频繁地交往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就比较清晰划分出来了。

只能是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才能走到一起,没有生活交集的人很难经常见面了。

所以很多人初到大城市总感觉有比较强烈的孤独感和不被认同感,但这是城市分工的结果,与道德无关。

其次,每个城市人都必须增加与这个社会感知点。因为整个城市都是靠一套既定体系在运转,每个人都必须及时增加与这个社会的感知点,否则就会无法生活,至少是生活得不便捷。

比如说,最近老家一个亲戚来到城里做客,就因为不会坐地铁而寸步难行,最后不得不提前回了老家。

人是如何支配生活的_第2张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城市人与小城镇人的区别就是:是否能建立足够多的社会感知点,进而适应不同的生活场景。

比如老家里老辈人总习惯把“老了,不中用了。”这样的词汇挂在嘴边,因为他们感到自己与这个社会的感知点在逐渐减少,生活变得不那么适应了。

又比如,以前回乡下老家发现很多老人家不会用智能电话,只能使用“老人机”,既无法视频,也不能发送微信。

现在回老家,发现老人家人手一台智能手机,都在视频聊天了。这就是社会的进步,国家强大的标志,人民的生活感知点建立起来了。

总结一下,生活模式归根结底是由自己的思维习惯来决定的,你所认为的很多物质条件限制了你的生活那是一种误解。只要建立足够的生活感知点,在任何地点都能自由地支配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是如何支配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