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打破“信任屏障”的利器

区块链的概念最早是由中本聪于2008年提出,并随后被应用于比特币的发行,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从本质上来说,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的数据库(账本)。它是以时间顺序作为区块相连的逻辑基础,通过将需要存储的信息(交易信息)记录在案,来形成一个数据区块,此数据区块在被确认6次以上以及加盖上时间戳后,即算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区块链。数据区块中所包含的交易信息,不仅可以验证该数据区块的有效性,还可以用于生成下一个区块。

区块链:打破“信任屏障”的利器_第1张图片
区块链

除了被应用于数字货币领域之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区块链还将在智能合约、证券交易、文件存储等方面方面发挥出重大的作用。区块链技术之所以可以被广泛应用,从根本上来说,这得益于区块链的核心优势:去中心化、开放性以及安全性(不可篡改)。

1. 去中心化

以金融业为例,当个体与个体间需要进行资金流通时,通常银行将作为两者的媒介(中心),来帮助双方完成交易。而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在于,个体所进行的任何交易均发生在PC或手机上,无需任何机构或服务器的帮助。这种点对点的交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提高了交易的效率,减少了时间成本。

2. 开放性(透明性)

区块链的数据,除去交易方的个人私密信息会被加密处理、不可见外,数据区块上的任何交易信息均可被查看与验证,因此说区块链具有开放性与透明性。

3. 安全性(不可篡改)

区块链的数据一旦被验证并记录,便不可篡改,除非在此系统中有超过51%的节点(其他账本记录者,或者说是此次交易过程中的见证、参与者)同意修改数据,否则任何数据的更改均视为无效。随着节点数量在不断升高,篡改数据的可能性将会变得越来越低、难度也会逐步增强。

以辩证的角度来看问题,才能看到实物的立体面。区块链技术以去中心化、开放性与可靠性等优势,有效地降低了个体间交易的成本与风险,提高与优化了信息、资金的流通效率,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数据体量的持续增加,为完成交易,个体在追溯与验证以往数据信息时所需消耗的时间亦会增多。另外,基于数据信息不可篡改的特性,如果个体在交易的过程中不慎将信息填错,那么个体的财产将很难追回。

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打破“信任屏障”的过程。它将人们从需要依赖第三方平台的支持才能完成与获得交易成果,转变成为了点与点之间的一项无需任何中间介质,便可进行的一系列交易流程。区块链将人们由“个体to媒介to个体”的这种多边信任模式中彻底解放出来,加深与实现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双边信任机制。

畅销书《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作者,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人们对“虚拟概念”所达成的共识,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带动了社会的发展,而货币这种被法律和政治等权力所认可的“虚拟概念”,正是基于人们所达成的共识,才得以被认可与流通,并成为了人类之间最强的信任机制。区块链的兴起,源自于一部分人之间所达成的共识,所不同的是,区块链技术并不依靠于任何其他媒介的支持来得以存在与发展,因为它即是“信任本身”,是人们对信息本身的信任。不难想见,在未来,如果区块链技术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各类行业之中,人们的生活也许会像当初货币被确立与流通时一样,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区块链:打破“信任屏障”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