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雍也》08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白话诠释:宰我问说,“有仁德的人,即使告诉他说,‘井里掉下一个人啦’,他会跟从跳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去(井边就任),但自己不能陷进去;(君子)可以被欺骗,但是不能够被愚弄。”

孔子说,“君子广泛的学习文献古籍,用礼仪来约束他,就可以不背叛(正道)了。”

孔子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所做的不合礼数的事情,让老天厌弃我吧,让老天厌弃我吧!”

切己体察:第一句是讲解道德绑架很好的案例,我们经常在生活中能够听到别人说其酸溜溜的话,诸如“你不是乐于助人嘛,你就把这个啥啥弄一下呗”,还有“你不是逞能吗,你咋不...”。类似这样的语句都是A用一个道德绑架的标准来对B说的。B应该在此之前表露过自己有过一些道德的自豪感,于是才让A有了可乘之机。每每A向B发难,B就很为难。做吧,不情不愿。不做吧,又对不起自己的人设。这该怎么办呢?孔子这里就给出了他的答案,即“有尺度!”除了对君子自己的提醒外,还对于外人提了醒,即“A不应该愚弄B”。

第二句是对君子的要求,回头会被总结在《论语》的专题中,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句是对自己的反思。孔子尽管是圣人,但是也会犯错。譬如说见一个没有德行的人--南子。这里过多的历史背景就不介绍了。总之,当孔子的学生子路表示出不悦来提醒孔子后,孔子发出“让老天来厌弃我吧”这样的感叹,想必当时孔子的内心,应该有着深思熟虑与反省后的自责,也有着无奈的难言之隐吧。

文言拾遗:君子可逝也--“逝”即过去的意思,文中指的是过去一个实际的地方,现在的“逝世”用的是引申义,过去一个人世间,去到另外一个世界。

不可罔也--“罔”是欺骗的意思,类似《论语·雍也》06中的“罔之生也幸而免”。

亦可以弗畔矣夫--“畔”通“叛”,即违背的意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雍也》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