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分享过相关的脑科学研究。一个人的大脑发育有它的规律:0-3岁大脑完成60%,3-6岁,完成20%,6-13岁完成10%,13岁之后只剩最后的10%。
那么这个完成率就决定孩子聪明与否。在0-13岁这个阶段,给大脑大量的丰富的讯息刺激,就能够开发他的聪明才智。
这个丰富的讯息刺激,就是促使脑神经元长出很多的突触,这个突触就像树枝一样,互相连接,突触连接得越多越浓密,越丰富,那么我们这个脑神经就越发达,人就越聪明。
0-13岁这个阶段是大脑发展的黄金期也是人的记忆黄金期,这个阶段用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高度智慧的国学经典,去刺激孩子的脑细胞长出突触,是最好不过的了。这个阶段你读就有,不读就没有,一辈子都没有。
那么这些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智慧结晶,就如《论语》,《中庸》,《大学》,《孟子》,《诗经》,《易经》,《老子》,《庄子》等等。
让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大量吸收储藏跟酝酿,等13岁之后,人的理解力开始往上走的时候,那么这个储备就可以开始慢慢发用了,并且一生受益无穷。
因为我们刚才讲了,人是年龄越小,记忆力越好,理解力刚好跟这个相反。小时候是记忆力好,但理解力有限,长大后记忆力衰退,但理解力更强了。
而13岁是一个分界点,我们就是要利用好13岁之前这个记忆黄金期给孩子输入最高智慧的储备,有输入将来才有可能输出。
就像盖楼,我们读经可以打下100层楼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盖2层也可以盖100层,孩子可以自由选择。而没有经典的涵养,你可能只能盖10层8层,再往上盖就可能有点困难了,因为根基不牢。
《大学》里面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个经典就是这个本这个根这个道。
古语有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意思就是取上等的为准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取中等的为准则,也只能得到下等的。指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树立高远的目标。
所以我们的想法应该是要把孩子往大的方向高远的方向去培养去立志,将来才更有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我们作为父母要有这样的心胸格局,包括这个长远的眼界。哪怕成不了大才,人才,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也没有关系。
但是呢,你从小给他这样的养分,他有这样的根基,那么他也会是一个能够拥有幸福人生的,普通平凡人。
贤智慧会教他做人,指导他一生,孔子老子这些良师益友跟随他一生,这个孩子哪怕将来犯错,再怎么错,也错不到哪里去。
我们做为父母,每个人的学识涵养,能力水平都不一样,如果说我们只用仅有的,有限的知识和能力去教育和培养我们的孩子,那么,他最多也只能够成为我们的复印品,最多比我们好那么一点点。
我相信这也不是大家所期望的,那我们共同的期望是什么呢?那就是尽可能的成全一个孩子的天性,发挥他的无限潜能。
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说的意思也就是指原生家庭对我们个人的一个影响。
那我们没有这样的能力跟水平怎么办?那么就求助于经典,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生生不息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也必将继续流传千古。如果这样的书不读也枉为中国人。
那么我们用这样高度的智慧去高度涵养我们的孩子。给他充分,足够饱满的养分,那么,他就尽其可能,有可能会长成参天大树,而不仅仅长成一棵小树或歪脖子树。
我相信一棵苍天大树的种子,跟一棵歪脖子树的种子,他们所接受到的阳光、雨露、养分的滋养栽培,是不一样的。
我们作为父母,作为他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季节就是处在春天播种这个季节,处在春播这个季节,那么通过经典的涵养,通过春播,夏长,秋收,冬藏这个自然阶段,那么一棵郁郁葱葱的树苗正拔地而起。
所以我们处在春播这个阶段,就不要马上想要秋收的结果,也就是不要管他懂不懂,先吸收储藏进来再说,等年龄慢慢增长,理解力上来了,他自然有他的懂。
20岁有20岁的理解,30岁有30岁的理解,这就好比存钱,你只管给他卡里存钱,不要怕他以后长大不会花钱,一个道理。
如果再因为我们自身的知识有限,能力有限,水平有限,各方面的涵养素养有限的话,无形当中就给我们的孩子盖了一个人生的天花板。因为我们给不到他太多,高养分高能量高智慧的引领。
都说我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我们这个老师当得称不称职,物质方面肯定是没问题,那么物质以外呢?这个责任和义务我们尽了多少?如果是0到10分的话,我们能给自己打多少分?
估计有的家长朋友可能会讲,嗯,这个我能够打到八分九分,甚至可以打满分,这个很好,但是我相信也有不及格的。当然我给自己打分也就是六七分,我们始终都有需要提升和进步的空间。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他的一首诗里面,说过这样一段话,很理性的表达了我们做为父母与儿女的关系,很有借鉴意义,他说: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由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好好想想,好有哲思的几句话。
所以为了让孩子以后能有自信底气自强独立面对他的人生,我们就应该给他最根本最有智慧的教育,让他有根基能够枝繁叶茂,深耕发展,可以自强独立面对他的人生,因为我们不可能护佑他一辈子。
很多人在探讨孩子究竟是要穷养还是富养,其实都不如“书养”,而最好的书就是经典,就是我们的经典教育。
网上流传有一句很通俗的话:它是这样说的,说我不是富二代,但是我要做富二代的祖先。
那么套用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说:我们不是书香门第的后代,但要做书香门第的祖先,做书香门第的谛造者,做书香门第后代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
相信我们成年人都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时候,但愿在孩子身上不再有这样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