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屏面诊不仅仅是医美行业的未来

最近互联网关于视屏面诊是不是医美行业为未来的话题火了一把,有人看好有人不看好,事情有争议本身就是一件好事,说明问题是值得讨论的。

什么是视屏面诊,这个词有些人还很陌生,但从字面的意思来说,就是远程视屏医患诊断,至于视屏面诊的起源,应该也是最近几年的新词吧,毕竟移动互联网的崛起感觉好像也才是去年的事情。聊视屏面诊之前,先扩展下远程诊疗的可能性。

医疗资源的紧张主要体现在医生、机构设施、医疗器械这几个方面,经济学讲就是供需关系上的问题,即需求远远大于供给。近年来,不少关于远程机器臂手术,远程会诊治疗的新闻不穷于耳,说明尖端医疗都在致力于开展这项业务,问题的本质还是医疗资源的紧张。这里抛出一个疑问:远程诊疗真是实质上解决了医疗资源紧张的根本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远程诊疗并没有增加医生数量、也没有强化诊疗设备,更没有优化机构设置。但是他确实间接的通过网络提高了医生的效率,主观看上去不正是解决了部分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吗?

随着5G时代的到来,远程医疗这种新闻将默默淡出人们的视野,并不是因为远程医疗尝试失败了,关注的人少了;恰恰是人们已经接受了这种新事物,关注的亮点少了,已然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就像最近两年关于移动互联网的讨论已经很罕见了,这是一个道理。

远程医疗是如何提高医生或者诊疗病患的效率的呢?我们先来回顾下我们日常看病的一个大致流程。

感冒咳嗽这种小病小痛百度一下,看看拿点什么药,吃点扛扛;稍微有心的呢,会在例如叮当快药平台上找个医生咨询下,开点药;稍微紧急点的拉肚子可能去楼下的小诊所找个医生开点药、打个点滴之类的。一般来说人们还是不太愿意去医院的,一方面觉得病小麻烦没必要,另一方面随便检查检查都是毛爷爷。如果实在不行的要去医院看病的话,这个流程就比较长了。

首先得请个假(往往还需要个陪诊的),毕竟去医院是一件比较耗时的事情,要是能撑到周末还要看看能不能挂上号,专家门诊周末开不开(毕竟是周末营业的是少数)。

然后就是乘坐各种交通工具:打车有点贵;开车停车比较麻烦;公交又觉得自己生病了都自己还那么扣;稍微正规的医院,来回路上没有两个小时都说不过去,个例就别抬这个杠了。

好不容易来到医院,先排队量下血压,测下体温,完了分诊台给患者指条明路,确定去那个门诊。感(ma)恩(ma) 戴(lie)德(lie)的去挂号交费完了,左拐右拐找到门诊,发现门口都是排着队的;等了无数个一小会儿终于轮到了,进去医生看了下情况,开了两张化验单子,5分钟不到又去排队交费,排队化验,然后又是一段长时间的等待,终于拿到化验结果了;又要重新拍个漫长的队,因为要让医生看化验单子。诊断结果一般分为三种:

1、小病开点药多喝热水;

2、不好治需要住院;

3、看不了要转院或者换个大夫看。

如果医生有绩效考核的话,治愈/问诊这个数值一定很不好看。不收诊的占很大一部分,收诊治不好的又是一部分。作为患者而言,一次性真正的对号入诊的的概率也不会太大,看病结果往往也是自己吓唬自己,大概率上很多人都是白跑一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花钱不说,就整个看病历程来说,也是颇具艰辛。

目前的远程诊疗主要解决的是医生端的问题,让医生少跑路多诊治,并没有解决患者的看病难,治病贵的问题,因为患者上面的流程无论如何还是要走的,只有躺在了病床上,医生端的才会有所行动。

从看病流程角色是上看,主要有

患者:寻求解决问题的人;

医生:解决问题的人;

医院:解决问题的场所;

若果通过互联网简化流程的话,最直接的就是简化看病场所的问题,即解决医院排队、分诊、挂号、检查 的问题。

试想下,如果我们在家能模拟医院这个特殊场所,通过手机检索分诊、挂号,通过5G设备采集血液、血压、心率等数据;医生端就能根据这些作出基本的判断。

针对轻症患者做简单处理;

针对不对阵患者做分诊处理;

针对重症患者做住院或者推荐专家门诊。

是不是在流程上就能解决上面所提到的四个步骤的问题呢?下面我们模拟下视屏面诊新场景。

早上起来,嗓子疼,拿起温度计试了下,37.5摄氏度;这个时候有些慌了,拿起手机打开视频面诊APP,根据自己的症状,找到对应的专科的医生,两人视频连线聊了一会儿;医生要求患者插上5G体征检查设备,授权病历查看权限,对患者做了一个初步的检查筛选;

如果患者病情较轻,建议在家隔离观察,网上开两副药先吃了再说;

如果是不能医生不能处理的病症,需要其他医生会诊,那就拉个会诊群,大家一块聊聊;

如果患者较重或者不能确诊病症,给患者指定专科现场面诊的医院。

整个看病流程最多半个小时结束战斗。

上面的场景很好的解决了患者问诊无门、连续转诊、交叉感染等看病的问题,也解决了费用、时间、陪诊的成本问题。仅此一项可能就将传统医院人流减少一半以上。毕竟看病这事一般没有几个陪诊的家属,心理上是过意不去的。

但是上面的场景有没有问题呢?有,并且问题很多。

第一、技术能力:5G数据采集设备,这个要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比如说胸透、X射线、CT这种就不可能是家庭设备能装备的起的,还有数据的准确性,如果设备数据采集有误,导致医生错诊、漏诊,这个责任算谁的?患者的误操作、设备的质量、医生的问诊水平都可能产生新的医患矛盾?

第二、国家政策:在线医生的数量,目前好的医生都在国家三甲医院,医疗水平和医患关系又是敏感话题,如果国家政策不允许医院医生在线问诊或者兼职在线问诊,那么线上医生的问诊水平就不能说服线下患者对这种方式的认可,毕竟看病这种事情对于个人也很敏感。如果没有国家开放政策,那没有高水平医生的视屏面诊平台还能撑起一片蓝天吗?

第三、患者隐私:视屏面诊的病历,要比以往的时候显得更加重要,如果出现病历隐私泄露给了莆田系医院,成天的不孕不育广告对患者疯狂乱炸,那么这个责任又如何划分呢?而且患者的病历如何来?之前就诊的医院愿意给第三方平台授权病历吗?这个就算是患者允许授权,也要考虑医院的开发能力和主观性?

绕了好大一圈,咱们再回过头来看本文的基础命题:视屏面诊不仅仅是医美的未来?

如果变美是一种病的话,那么医美行业的视屏面诊就完美避开了上面的几个问题:

1、技术能力:医美行业的视屏面诊不需要采集患者的体征信息,因为患者的病就表现在脸上,非要说采集的话,那就是面部信息,一个手机摄像头就能搞定的事情;

2、国家政策:医美行业的医生在医学界算是一种非主流的存在,国家机构存在相对较少,私企在政策上很容易做到迎合市场需求,开通线上业务;

3、患者隐私:这类患者的病历在视屏面诊中只起到简单参考的作用,真正需要治疗的时候,患者还是要到医院去,走传统的诊疗流程。

如果医美视屏面诊整个视屏面诊赛道的切入点,那么后面发展中的问题,能不能依靠发展解决呢?

发展中我们争议过看电视到底好不好?

孩子应不应该玩电脑?

手机有没有辐射?

滴滴的隐私安全问题?

共享单车停放问题?

美团的食品安全问题?

支付宝资金的合法问题?

或者我们往前10年、50年之后看呢,你认为那个时候看病是一种什么流程体验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视屏面诊不仅仅是医美行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