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一则旧闻,美国女孩 Bailey Sellers在21岁生日那天收到了一束鲜花,鲜花是父亲生前预订的。女孩收到鲜花的时候高兴又伤感,因为以后就没有父亲定的花了。
在女孩16岁的时候,她的父亲因为癌症去世,去世前父亲联系了一家花店,预订了未来5年的鲜花,保证女孩直到21岁的每个生日都可以收到来自父亲的祝福。在美国,虽然法律上18岁就算是成年,但是21岁才可以买酒,所以在民间很多的把21岁作为成年的年龄。
现在21岁的生日到来了,你已经成年了,要学会自己走你的路了。女孩把故事放在网上,引起了巨大共鸣,无数的留言点赞转发是当然的。
很幸运,我有女儿也有个儿子,算是凑足了一个“好”字。仔细区别一下,对他们姐弟俩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虽然爱孩子是大部分男人的天性,但爱儿子是出于一种自私。在父亲眼里,儿子像是一个缩小版的自己。国人说望子成龙,因为父亲看到儿子成功了就像自己成功了一样高兴,就可以在亲戚朋友同事面前显摆,我也希望将来可以到大街上高喊一声:“我儿子考上清华了!”
爱女儿更像是一个选择题,对于中国男人来说,对女儿可以选择爱,也可以选择不怎么爱,反正她长大了要嫁到别人家去。因此爱女儿是天性、是责任,更是一种修养。
也许是因为我才疏学浅,在我国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里可以找到很多治国安邦的、劝学尊师的、礼乐教化的、尚贤使能的、忧国忧民的、怀才不遇的、男欢女爱的诗句、典故和格言,却找不到多少父亲爱女儿的内容。好像我们的家庭里从来没有女儿的存在一样。
还记得电影《唐山大地震》里面的情节吗?一块楼板砸下来,一头是儿子,一头是女儿。撬起儿子这头保不住女儿,撬女儿这头保不住儿子。撬中间,儿子和女儿都保不住。
徐帆饰演的母亲崩溃了许久,最终的选择是:保儿子。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无论如何,儿子比女儿更重要一些。
你一定听说过这样的故事: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差,学习成绩极好的姐姐辍学打工供养弟弟,为了弟弟,姐姐嫁给残疾人。等等。
海瑞是明朝著名的清官,在明朝人姚叔祥《见只编》中记载说:"海忠介(即海瑞)有五岁女,方啖饵,忠介问饵从谁与?女答曰:僮某。忠介怒曰:女子岂容漫受僮饵?非吾女也,能即饿死,方称吾女。女即涕泣不饮啖。家人百计进食,卒拒之,七日而死。"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一书里也记载了此事。意思说海瑞看到自己5岁的女儿在吃一块饼,当得知这饼是某男仆给的时候,就很生气,说女儿犯了男女授受不亲的忌,那就只有饿死自己一条路可以走,女儿就真的7天不吃不喝死掉了。
对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众说纷纭,很多人分析这故事是假的。但即使是假的,那也是因为我们有这样文化土壤,或者有类似的故事。
直到今天,某些宗教气氛浓厚的国家,还存在这所谓的honor killing(荣誉谋杀),都是因为女儿不受管教犯了忌,为了家族荣誉就要家人齐动手,把这个女孩杀掉。
在南亚某国,2015年发生的所谓荣誉谋杀就高达251起之多。
胆小的你请不要在任何搜索引擎上搜荣誉谋杀,那场景会让你寝食难安。
没办法,在有些人眼里,总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在这一点上,英国(或者按照小燕子的说法叫大布咧咧国)还是比较开明一些,女儿即使已经嫁了人也是有继承权的,所以才有了李尔王的故事,老国王把国家分给三个女儿,他可以这样做。虽然老国王看走了眼,冤枉了小女儿。
我刚结婚的时候,有时会在卫生间里一边蹲坑一边抽烟,老婆一边唠叨着一边把换气扇打开。但有了女儿之后,咱就自觉地到楼道里抽烟,为的是不让女儿受到二手烟的伤害;抽完烟进屋的时候再洗个手,为的是不让女儿受到三手烟的伤害,这也算是种进步吧。
我相信女儿也是爱我的。5岁的时候她请幼儿园的小伙伴到家里玩,那俩小孩看到我的吉他很好奇,就肆意地拨弄着琴弦。女儿听到了,十分着急地对她们大喊:“你们别乱弄,那是我爸爸的宝贝!”现在想起来会长我都有些感动。
有女儿的男人是幸运的,我们应该好好地爱自己的女儿。因为再不好好爱她,她就真的长大了,她就真的要嫁到别人家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