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明白人

某日上晚自习,我进教室后告诉学生拉单桌,因为一会儿要在过道走动批作业。结果一会儿发现每一列之间学生倒是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但我根本走不过去。

某日同事们聊天,说这周末可能不休息,马上就有人反应激烈的说凭什么不休息?

某日早读,让科代表去办公室帮我拿书,结果课代表不但帮我拿了书,还拿了教案本和水杯。

这三个事例之间有何联系呢?

第一个事例,学生按我的要求执行了,但并未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因为他们并没有关注我的动机是要在过道走动批作业,而只是关注了我让做什么。

第二个事例,一听不休息就马上气愤的质问为何不休息。可是并未深层次考虑这个信息是否属实,有什么理由导致不休息。

第三个事例,我只让拿课本,可是课代表却同时拿了教案和水杯。马上感觉出课代表是个特别会做事的孩子。

其实总结起来就是,第一个事例的孩子们没有探寻老师的需求和动机,第二个事例的同事没有根据之前的信息去推断领导的需求。而第三个事例的孩子除了满足要求之外,动脑筋思考了老师的真正需求应该是要备课,同时早上来了要喝水,所以又拿了备课本和水杯满足了我内心的真正需求。

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说的明白人与糊涂人的区别。明白人总是会在问题发生前就根据已有的信息推出可能的后果,在后果出现时,他们已经预料到了,不会惊慌失措。明白人也会在对方抛出一个要求之后,不仅仅是去满足对方的要求,而是要探寻到对方真正的需求。

那如何去挖掘对方的需求呢?我们撇开各种谈话技巧,其最本质的方法就是不断去追问或者自问“为什么”。

这里有一个非常典型的老太太买水果的事例。

这时她又看到一个摊主的苹果便去询问:“你的苹果怎么样啊?”

摊主:“我的苹果很不错的,请问您想要什么样的苹果呢?”(探求需求)

老太太:“我想要酸一些的”

摊主:“一般人买苹果都是要大的甜的,您为什么要酸苹果呢?”(挖掘更深的需求)

老太太:“儿媳妇儿怀孕了,想吃点酸的苹果”

摊主:“老太太您对儿媳妇儿真是体贴啊,将来您媳妇儿一定能给您生一个大胖孙子。(适度恭维,拉近距离)几个月以前,附近也有两家要生孩子的,她们就来我这里买苹果,(讲案例,第三方佐证)您猜怎么着?这两家都生了个儿子,(构建情景,引发憧憬)你想要多少? (封闭提问,默认成交,适时逼单 ,该出手时就出手)

老太太:“我再来两斤吧。”

老太太被摊主说得高兴了(客户的感觉有了,一切都有了)。摊主又对老太太介绍其他水果。

摊主:“橘子也适合孕妇吃,酸甜还有多种维生素,特别有营养(连单,最大化购买,不给对手机会),您要是给媳妇儿来点橘子,她肯定开心!(愿景引发)”

老太太:“是嘛!好那就来三斤橘子吧。”

摊主:“您人可真好,媳妇儿要是摊上了您这样的婆婆,实在太有福气了!

”(适度准确拍马屁,不要拍到马蹄子上)

摊主称赞着老太太,又说他的水果每天都是几点进货,天天卖光,保证新鲜(将单砸实,让客户踏实),要是吃好了,让老太太再过来(建立客户黏性)。

老太太被摊主夸得开心,说“要是吃的好,让朋友也来买”提着水果,满意的回家了。

这个故事的销售思路抽丝剥茧出来是这样的:老太太要买酸苹果,为什么?——因为媳妇怀孕了。为什么媳妇怀孕了就要买酸苹果?——因为老太太疼媳妇,认为这样可以补充维生素。——补充维生素,除了苹果,橘子也可以。——为什么买这些水果老太太就得来这儿买?——因为这儿的水果新鲜。

这才有了故事中的一系列对话。本质就是通过对方的要求挖掘背后的动机。

所以,做个明白人,首先从问自己问对方“为什么”开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个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