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解读父母的教育焦虑症

本文摘要:

《为何家会伤人》是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的第一部作品,首版发表于2007年,2014年再版,修订6万余字。从今天起,我将和你一起学习、回顾书中的精华。

本文是拆解《为何家会伤人》的第七篇。本书的其它拆解文章详见《心理学解读》系列文章

另外,文末有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请注意查收。

心理学解读父母的教育焦虑症_第1张图片
安塞尔.亚当斯摄影作品

/01 /被动的焦虑向我们袭来

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我们的内心却越来越焦虑。

这种焦虑是真实的存在,这种焦虑源自于各种信息更加方便的传播。过去,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狭小和闭塞的空间里,相互间无法形成鲜明的对比;现在,我们被发达的网络串联在一起,各种“比较”便在各种链接中恣意生长。

我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中逐渐失去自我,变得更加焦虑。

作为父母,我们的集体焦虑是孩子的教育。以前在一个村里很牛的人,当走出去后才发现镇上有更牛的人,到了县里才发现自己原来一文不值。那时还有个适应过程,而现在,自孩子出世以来就直接与这个网络连通,它会为你提供最为新鲜的网络原料,也就是各种新鲜的育儿理念、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各种课外培训班,等等。

在铺天盖地的信息面前,有几个家长能够承受住!我们最后都会不约而同的屈服,然后不得不违背过去想象中的,能够潇潇洒洒教育孩子的模式。

所以,我们的文章中从来不会主导批评家长的模式,我们一直都试图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通过各种反思、学习,和家长们取得共同的进步。我们希望通过自身的提高,通过自身的变,来应对社会中的各种变,而不是以静制动的教育模式。

/ 02 /我们的焦虑又传给了孩子

《为何家会伤人》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小学生小刚跳楼自杀后,留给父母一份遗书:自己太累了,感觉怎么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非常害怕他们失望,所以他想通过自杀得到解脱。他告诉父母,他把自己的存钱罐都留给了他们,希望爸爸妈妈不要再那么辛苦了,如果觉得钱不够,就自己再贴点,去坐坐火车,坐坐轮船,出去玩一玩吧!

这是一个真实案例,每每想到都会不禁落泪。孩子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寄托在自己最爱的人身上,希望他们替自己实现:去坐一坐火车,坐一坐轮船,到处玩一玩!

我们一直在诟病应试教育,认为教育制度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却容易忽略在资源稀缺的状态下,高考其实是更为公平的一种方式,余下的工作应该是父母们去做,包括各种问题解决,因为“蜡炬成灰泪始干”谁还信这一套呢!

广州某中学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三班主任认为,父母们造成的压力一点也不比应试教育低。一直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知名心理学家徐浩渊博士说,父母的压力远超过教师,是孩子们学习压力的主要来源。(书中原文)

为什么父母们给孩子制造了这么大的压力?

徐浩渊博士说,最简单的解释是,父母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父母,尤其是妈妈,她们停止自我成长后,对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这个焦虑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来解决,更多的是转嫁到了孩子的身上,而孩子本身也要承担因为成长所带来的焦虑,结果孩子就要承受双倍的压力。

/ 03 /以变应变,自我成长

“白发经济”是商家“骗”老人的钱;

“幼儿经济”是家长情愿被“骗”钱。

我们天然就有一种一厢情愿,认为花了钱就应该得到更多,买了一堆书就认为知识理所当然是自己的,花了好多钱就认为孩子自然能够学的多,各种辛苦的陪孩子就一定会认为他一定学的更好。

这是人类的基本心理机制,因为付出总有回报,这是我们一直念叨的真理。但世界在不断的变化,各种规则都在发生着全所未有的改变,按照过往的经验只会出现更大的偏差,最终造成更多的焦虑。

自我成长,一来能够体会到成长的不易,更容易理解孩子的问题;二来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觉,而不是幻想着依靠孩子实现自我的成长;三来以自我的变化应对社会的变化是最好的策略。

我们容易将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心理学上有个对应的词儿,叫心理转嫁机制。但这往往不容易被察觉,谁会承认说:

“是的,我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是的,我想让我的孩子替我完成未完成的事情,以弥补我过往的遗憾”

“是的,这一切其实都是为了我自己!”。

我们不会承认的,我们都会冠之以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盖自己的潜意识: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等你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的吗?为了我好就要揠苗助长,为了我好就可以牺牲我的童年,为了我好就要我每天从现在开始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日日不得安宁?

其实父母对孩子的很多期望都是一种心理投射,他们有种种心理需求,但是拒绝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是期望孩子能去实现,孩子是最爱的人,孩子实现了,就像是自己也实现了。比如,学霸梦!音乐梦!身体强壮梦!

如果你的内心足够强大,强大到能够和孩子一起来抵御外界的各种压力,而不是将更多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那么在保护孩子童真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够还孩子一个精彩的人生;如果你的内心没有如此强大,会因为外界的声音而忽略掉真实的自我,那么我们就应选择成长,选择不断的成长!去寻找自我。

在不断的成长中,我们更乐见他人的好,见得他人的好,就如同见到了自己的好,于是就有了更好心态,最终就会向更好的方向前行。

最后摘抄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做父母的必须要学会问自己一句:“我真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了吗?我是不是把自己的心理需求转嫁给了孩子?”


#心理学知识48#

动力04│全能自恋与自恋性暴怒:全能自恋,就是一个人认为自己就是神,他所要的一切都应该得到满足,得不到满足时他就会暴怒,就会出现自恋性暴怒。这种情绪普遍出现在婴儿的身上,不过由于他们的需求无非是吃喝拉撒,所以是容易满足的,只要良好的养育,婴儿便能从这种全然的一元关系中蜕变至二元关系。但如果成人具有严重的这种特质,那么便会出现严重的后果,当真实世界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便会转而攻击自己,成为精神病患者。

心理学故事:很多人或多或少都具备全能自恋的特性,只要多数人都觉知后有意识的控制住了。但发生在2016年4月浙江湖州市的一位被交警拦截下的小哥,他与交警的对话便是全能自恋的经典例子。感兴趣的童鞋可以网上搜索该视频。

——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学解读父母的教育焦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