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精神归依在哪里—论语贯通19

现代人的精神归依在哪里—论语贯通19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开篇《学而》的这三句话,把人生学习的目标讲了,这是整部论语的目的,是人生的目的。是人要向里面寻找自己,找到安身立命之道。这样有朋也快乐,无朋也快乐,自得其乐也!

现代人的精神归依在哪里—论语贯通19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这也是《论语》里面的一句话,很清楚地说出了在做学问上出发点的差别,这个差别也说明了《论语》将《学而》放在首篇的重要性,理解孔子思想的基础。直白讲,一个是外向的,向外面世界的;一个是内向的,是里面精神世界的。

古人读书是为自己读的,为自己的安身立命在读。在反思社会,在修养自己,找到人生的根基,找到道德的根基,找到生命的安适与快乐。古之学者为己,为自己兴趣而学,不是为别人。这个学问不是知识,不是文学,是拿人生修养来体验,来学习,以求达于“知命”而自立的境界。

这个学问一做下去,一辈子都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那是个无底洞呀,越钻越深的。当然,一步有一步的安乐,一步有一步的回报。佛菩萨给你很多玩具呀,比如各种禅定呀、安乐呀,各种各样的果报、境界呀,都是”化城“,佛菩萨变化出来的玩具,都不是最终的道。这些玩具是为你开心,让你有信心修行下去的一些”糖果“。所以说,往里面的精神世界做学问,这个学问一步有一步的收获,钻进去你越研究兴趣越大,会折腾你一辈子跳不出来。跳出来那一天,你也悟了,得到那个”道“了。到了那一天,你发觉以前都是在”迷“中,以前的一切功夫都是瞎做的,但是又没有白做,功夫还是有用的。

现代人的精神归依在哪里—论语贯通19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今之学者为人,为什么读书啊?现在有许多孩子,读书为父母读的。因为假使不考取高中,不考取大学,会给父母丢人嘛,不是为自己的兴趣读。然后呢,读个书出来,赶快找个好的职业,怎么样赚大钱,最好学金融,学计算机……学的是技术,不是为求学问。学的是”艺“,而不是”道“。

我也为我的小孩犯愁,不敢逼他读书,但又不能不劝他读书。我只能引导他对读书有兴趣。但说句心里话,这个兴趣即使培养出来,也只是头脑上的兴趣,而不是来自于心灵的真正的兴趣。我倒不是希望我的小孩一定要成就多大的事业,我只愿我的小孩一辈子,会懂得让自己很安乐,面对一切人生挑战都很安乐,这一点真的不太容易!

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人们拥挤在高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动,没有片刻安宁。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抛弃。大家好像得了一种“迷心逐物”的现代病。这是心向外的学习,这种心向外的学习,也会带来其相应的苦痛。道理非常简单,心老向外跑,被机器、信息、物欲牵着鼻子走,对里面就了解得太少,一静下来,会失去自己。物质的丰富,心往外的奔逸,只会加重心的空虚感,这是一定的道理。

现代人的精神归依在哪里—论语贯通19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当然,不可否认,物质也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物质与欲望的快乐也是一种快乐,西方的所谓独立与自由也是一种生命的释放。但这毕竟不是长久的安乐,不是生命的归依,不能让我们得到真正的宁静与满足。而且,与内在的快乐相比,这种快乐确实层次会低很多。佛教一步步的禅定,里面可是有许多”内触妙乐“,比这些外在的快乐更胜妙许多。更糟糕的是,”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这些外在的物欲的快乐,会带来许多精神与肉体的疾病。

  其实,我们也应该向内找下,知道学问的意义在于修身养性,从而改变我们的性格,提升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品位,最终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现代人的精神归依在哪里—论语贯通19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荀子·宥坐》有:“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始终而心不惑也。 ”所谓“通”,就是飞黄腾达;“穷”即遇到坎坷,不顺利。我们读书学习,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要在遇到种种坎坷、忧虑的时候不垂头丧气,保持坚定的意志,知道祸、福、生死而心里不迷茫。

真的找到那个”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的修养,在这个物质的社会,也许更能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安乐,让生命更平衡,更丰满吧!所以,我们也应该学习往里面看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代人的精神归依在哪里—论语贯通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