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有一个人被称为天下读书人的楷模,他勤劳朴素、刚正廉洁、忧国忧民,他在当时已是一个楷模,在后世也为读书人敬仰。
此人便是范仲淹。
要了解一个人,需要从他小时候说起。
正文
01
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陕西邠(bin)州,后来举家迁往苏州吴县。两岁丧父,母亲改嫁到长山朱家,改名朱说(yue)。
范仲淹从小爱学,特别努力,约七八岁年纪,他想上学堂,但是朱家人不愿意出钱供他读书,他只好偷着学。在家附近,有一座寺庙,寺庙主持颇有学问,经常给贫苦人家的孩子讲课。范仲淹每天去听,从不落课。
为了节省时间,他每日清晨早起,熬一锅粥,待粥冷却,结成块,他便将粥一分为四,带在身上,每天上午吃两块,下午吃两块,生活非常的贫苦。
年长之后,他去应天府读书,生活习惯依旧如故。有位同学可怜他的遭遇,想帮助他,从家里拿来鱼肉等好东西给他,他一直放着,直到东西坏了他也没动。同学非常愤怒,质问他,范仲淹说:“我不是想辜负你的好意,只是我一直清贫惯了,如果吃了你的好东西,我怕惯坏了我的肠胃,以后再也无法下咽清粥咸菜。”
同学听了之后甚为感动,以后对范仲淹更加的尊重。
02
考中进士后,范仲淹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他将母亲接到自己身边抚养,直到母亲去世。范仲淹在家守孝三年。晏殊听闻范仲淹的名声,请他到府学任职。
在这期间,他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节操,得到了士大夫的拥戴。
范仲俺经常拿出自己的俸禄供养前来求学的游子,他自己的孩子都要轮换着穿好衣服才能出门,他却泰然处之。
03
宋仁宗早期,由太后刘娥垂帘听政,范仲淹上疏直言,要求太后还政,奏疏没有得到批复,之后被贬官到陈州。
太后死了之后,很多大臣上疏批评和揭露,太后垂帘听政的事情,范仲淹又替太后辩护,他在奏疏中这样说:“太后接受先帝遗命,养育保护陛下十几年,应该遮掩她的细小过错,成全太后的德誉。”
范仲淹做事从来就事论事,从不带个人恩怨。
04
有一年发蝗灾和旱灾,范仲淹上疏朝廷,派特使去灾区考察,但是朝廷迟迟不回复。范仲淹直接进宫问皇上:“宫廷里的人,假如半天不吃饭,会怎么样?”
宋仁宗面有愧色,急忙让范仲淹去处理。范仲淹到了灾区之后,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并且严禁灾区的百姓过分祭祀。另外免除灾区赋税。
郭皇后被废,范仲淹率领谏官、御史,进行劝谏。皇上没同意,他便跪在阁门前一夜。
[if !supportLists]第二天,[endif]他带着百官去见宰相,准备再次争辩,结果又被贬到外地。
05
范仲淹不但做事公允,敢于死磕,而且他还是个文武全才。范仲淹听说延州周边各寨大多失守,他主动要求调去延州。
到任之后,他改变战术,加强士兵训练,筑新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招降了羌族部落,彻底解决了西羌的威胁。
有范仲淹在的地方,李元昊一点便宜都没占到。
范仲淹在泾原路、陕西路,都任过职,在当时,与韩琦、文彦博、庞籍,紧密合作,保护国境的太平。
06
宋仁宗认识到范仲淹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对他非常的信任,调他回京,担任参知政事。宋仁宗非常急于实现太平,让范仲淹奏对。
范仲淹上疏,说了十件事情,其中包括:官员升降、考试、土地、军队、水利、等诸多问题,这也就是以后的‘庆历新政’的内容。
仁宗对范仲淹非常信任,他的建议几乎全部被采纳。由此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不过,由于范仲淹被别人攻击为‘朋党’,而被贬黜,导致这项新政紧紧持续了一年,就被终止了。
07
范仲淹爱民如子,他在邓州做官时,朝廷要调任,百姓们恳求他,留他不让走。之后在调任青州的时候,病情加重,不久便去世了,终年64岁。
范仲淹是一个内心刚强、外表温和、非常孝顺的一个人。母亲在世时,他比较清贫,后来富贵了,餐桌上也不吃两样肉菜。
妻子儿女的衣服也仅仅够穿就行。他把自己的钱财都送给穷人,设立义庄,赡养老人。他乐善好施,很多普通的百姓,都能叫出他的名字。
去世的时候,各地听闻死讯的人,都为他叹息。归附宋朝的羌人都画了他的肖像,建立祠堂纪念他。羌族的百姓痛哭流涕,斋祭三天才散去。
总结
范仲淹死后,宋仁宗非常悲痛,赠他兵部尚书,谥号文正。仁宗亲自在他的碑上写了‘褒贤之碑’四个字。
范仲淹的形象在当时被人称之为完人,很多人都以他为楷模。
他在57岁时,写下这样的词句: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喜欢的同学加关注,您的关注就是作者创作的动力。
<历史萍说>,专注历史领域知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