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观点是什么?

        最近参加cma考试,想先说说中国考试与美国考试的不同。中国的考试更注重计算的复杂度和考点的深度,而美国的考试更注重考察知识的广度、原理和底层逻辑,举个例子:中国的一些考试,某个知识点你可能不太明白原理,但靠题海战术记住公式,可能也能通过考试。而美国的考试,不强调题海战术,首先你需要了解它的原理和缘由,比如为什么会有某种预算方法,它是怎么产生的,主要用来解决什么问题。而我们之前包括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只是知道有这个预算方法和如何计算,但很少会去探究它是怎么产生的。

        从考试的差别上会反应出来一个个人认为比较严重的问题,中国考试考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元动力(大家可以观察下身边有多少人出了校门之后就没再主动学习过的,这个比例应该也不低吧),缺乏对底层逻辑的探究能力,没有自己观点。

        个人觉得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考试导向的问题,从小它被告知的就是好好学习考个好成绩,很少有人去告诉它关注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于是教出来的孩子很大一部分都缺少爱好,找不到自己想奋斗的方向,于是总活在焦虑中。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但从目前来看,这种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方式短时间内也不会改变。

        吴军老师在得到专栏中有一篇文章说到过:“实际上在顶级的学术圈子里,你如果观点跟我不一样,我可能会尊重你,如果你没有明确观点,我可能未必会愿意和你交流,因为交流了没有用处。至于为什么大部分中国学者总喜欢兼顾,总缺乏自己的观点,这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不过我觉得,这和我们从小要给孩子们灌输标准答案,不允许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有关。”

        在这篇文章中有个同学这样留言到:

图片发自App

        我想这应该说出了我们不小一部分人的心声,自己连自己最大的爱好这种问题都回答不了,想想真的有点悲哀,在该好好玩耍的时候我们在为考试读书,在该学习社会经验的时候我们在为考试读书,在该学习生存技能的时候我们在为考试读书,我们的学生生涯除了读书还是读书,我们到底错过了多少本应用来成长的时期。

        真的不想让这种悲哀在自己孩子身上重复,所以我对孩子的期许一直是做自己,尽管它现在只有3岁,平时生活中都会朝做自己的方向引导孩子。能在年少时就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我想这是人生最幸运的事情之一吧。

        最后,用吴军老师在文章中的一段话结尾:“输在起跑线上的贾里尼克教授是如何成为那么多著名科学家的精神领袖级人物的呢?我觉得秘诀有四条,第一条是自我的动力,要改变自身命运的决心;第二条是博学和丰富的经历;第三条是年轻时受到世界级大师的指点。当然,最重要的是第四条,就是长期坚持。”愿每个人都能找到并坚持自己的热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的观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