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后的夜晚

《地球的最后一天》可以说在电影历史上是一个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现象,首映票房在猫眼APP的排名是国内第十一位,而第二天就口碑全线崩塌,只有第一天的4%,第三天只有第一天的0.2%,五天就直接从影院下线,可以说是是在全球票房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奇观。

票房如此跳水的原因,其一必然是归功于发行方极其夸张的宣传,利用观众希望和男女朋友共同跨年的心理,再加上华丽的宣传词与海报攻势,让首映的预约出现了爆满的局面,不知道毕赣在这样的局面之下做了什么样的努力,但是被资本携裹的他应该也很难做出什么改变来。

投资方确实在票房上大赚了一笔,可是观众的口碑绝对是不容小觑的力量,票房上赚了几亿,可是投资该片的上市公司股价暴跌,可谓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一个热爱文艺片的朋友评价说:《地球最后的夜晚》故事讲的还可以,在资本的加持下获得很不错的制作水准,可惜在还不如《路边野餐》,毕赣因为《路边野餐》获奖无数,同样也圈粉无数,可惜经过《地球最后的夜晚》这部折戟之作,最后毕赣还能否接着拍下去也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文艺片,无论如何在中国是一个小众的市场。其实,本人是很不喜欢文艺片这个分类模式,也可以说我讨厌一切给电影贴上简明标签的行为。不过,还是得接受这种简单的操作。《地球最后的夜晚》失败了,但是文艺片在中国就真的没有市场了吗?关键还是在于导演的把控能力之上,比如王家卫,无论是《阿飞正传》《花样年华》《重庆森林》都收获了不俗的口碑与票房,观众也自然而然的亲近这样的文艺片,李安的《卧虎藏龙》《色戒》同样也获奖无数,往次了说,甚至我非常不喜欢的徐浩峰的《师傅》在一定程度都是一部成功的文艺片,《长江图》专注于摄影也获得了自己想要的成果。往远了说,台湾电影的两座大山,侯孝贤和杨德昌的无数文艺片,从国内吃到世界上,所以,文艺片绝对是在中国的电影史及票房史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的。

文艺片绝对不能也不应该是为了文艺而文艺的,文艺应该是潜藏到导演心底文化底蕴,是导演用来讲述故事、表达情感的方式,比如李安和王家卫喜欢通过性来表现文艺,侯孝贤、李安、徐浩峰同样也可以通过武侠来表现文艺,张艺谋可以通过自己的拍摄方式来表达文艺,杨超则喜欢用纯粹的镜头来表达文艺,我想,毕赣选择的方式应该是科幻与幻想,然而无论你用什么方式来表达,电影还是要回归电影的,你至少要让观众知道你想要说的故事是什么。通过故事才能让观众更好的体味到导演的用心。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地球最后的夜晚》,故事还是发生在毕赣的故乡,凯里,曾经在凯里两次转车,呆的时间都不长,导演镜头之下的凯里和我印象中的凯里完全是两个地方。故事讲述的是,男主人公由于受到自己好朋友白猫的欺骗,而逃离了自己的故乡,因为自己父亲的死亡重新回到了凯里,而这个时候他想要为自己的朋友复仇,从而找到了由汤唯饰演的情妇,黄觉试图通过汤唯找到凶手,却发现汤唯和自己幼时的一个朋友很像,开始喜欢上了汤唯,而后,导演为了表达这种感情,电影的后半段都在真实与虚幻之中来回切换,搞得大家都有些无聊,再加上两个多小时的时长,大多数人提前离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上一次遇到这种大规模离场的情况还是在看《聂隐娘》的时候,然而那个时候选择去看《聂隐娘》的人本来就很好,离开也就显得没有那么壮观了。

在足够的资本以及技术支撑下,可以说毕赣得到了足够的舞台,可是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忽然想起了《无双》里面周润发评价郭富城的画所说的那句话:这幅画融合了四个画家最顶尖的技巧,可是世界上只需要一个毕加索、梵高、莫奈等,剩下的模仿都是垃圾。在《地球最后的夜晚》这部电影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电影大家的作品的影子,但唯独少了属于毕赣的影子,在这部电影里面,毕赣就像一个精明的工人,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拼凑到了一起,最终也失去了自我。不如像《路边野餐》老老实实的回归到凯里的土壤里面,至少我们还能记住那场在瀑布边的舞蹈又或是那些可爱的诗歌。

你可能感兴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