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与众不同的情绪心理课

      电话响了,一位年轻的班主任告诉我,他们班有位同学昨天因打架被送到了德育处,而且这不是第一次打架了。想让我介入辅导。于是约定到下午大课间,准时的来了一位高个子,皮肤有点黑,眼睛很有神的男生。他进门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我想讨教个方法,我的手太“闲”了。”在了解后得知,他在小学时不知道如何排解愤怒的情绪,只会忍耐和压抑,到中学后发现打架这种方法“还不错”。而且目前班里没有人能打得过他。在他的叙述中,有一句话 “我以前都是打完架以后,老师和爸妈教育我的时候,我才知道不能动手解决问题,可是昨天我发现我生气想动手时,自己能忍一会了,觉得自己实在忍不住了就动手了!”他这句话萦绕在我的耳边,我久久无法释怀。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我们的情绪教育课的课效在哪里?

一、 目前初中情绪课程的主要内容、形式和实质

        传统的情绪教育课,在起始年级教会学生认识情绪、情绪的基本类型以及识别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接下来培养学生面对情绪的态度,引导学生学会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积极的面对生活。最后我们会讲解如何排解消极情绪的方法,教给学生如何表达消极的情绪。其主要导向是帮助学生认识不良情绪的消极影响,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调控情绪的方法包括一般的注意转移法、合理宣泄法,自我安慰法、还有情绪ABC 理论,引导学生通过改变想法来改变情绪。其实质都是引导学生做情绪的主人,控制情绪,掌握主动权,而不是被情绪掌控。

      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影响,情绪教育开始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如幸福、乐观、希望等品质。同时,大家能够以一种更理性、更客观的态度来对待消极情绪。有些教师在情绪课上引导学生认识消极情绪的意义,帮助学生觉察情绪和接纳情绪。但是,目前对情绪的觉察和接纳更多地停留在认知层面,缺乏深层次体验。

        在学校个体辅导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那些情绪处理的很好的孩子,初中这三年一直都很稳定。而七年级时经常发生冲突的孩子,上完了这三年的情绪课程,依然用相似的方式处理愤怒,变化并不大。我们的情绪课程问题出在哪里了呢?所以我想试一试深度体验式的情绪心理课会不会有效果呢?

二、尝试一节用身体去深度体验情绪的初中情绪心理课堂

      情绪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快乐,伤心,悲痛,压抑等很多内容,笔者在长期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发现,情绪的问题当中,与愤怒有关的各种状态特别突出。我们的学校教育中,由于一直强调失控的愤怒行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否定了愤怒的冲动行为的同时也让学生们主观的否定了愤怒这个消极情绪本身。而情绪本身没有破坏性,有破坏性的是对消极情绪的管理。情绪调节是人们用来修正情绪类型、情绪强度、持续时间或情绪表达的过程。对愤怒的调节也需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和愤怒的关系,首先应引导学生学会觉察到自己的愤怒,学会去接纳愤怒的感受,学会和愤怒相处。只有不再压抑、排斥自己的愤怒的时候,愤怒才能成为一种资源。正如正念所倡导的,当愤怒来的时候我们觉察它,看到它而不与它纠缠,它便会离开。

      在教学中笔者主要运用雕塑这一表现形式。教育戏剧的雕塑是在角色塑造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内容创造中帮助学生回顾与反思,在即兴表演中培养学生的协调合作能力,在面对冲突时帮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换位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性地发展,也可以叫画面定格。

      喜、怒、哀、惧是人类的四种基本情绪,愤怒是人的本能。而在大部分同学的眼里,都不希望自己展示在别人面前的是愤怒的状态。因此为了防止学生出现阻抗与排斥,引课不能直接引向学生自身,可以用“别人”的故事。用什么方式既形象又生动?那就用既有文字又有图画的绘本来引课再好不过了。在陪伴儿子阅读的这几年我也积累了很多的绘本,挑选了一下,我选择情节简单又有强烈愤怒画面感的绘本《菲菲生气了》。          接下来怎样来引导学生觉察自己的愤怒呢?用觉察呼吸的方法可以培养这种觉察,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用“情绪小人”的空白人形图来填色,是一种形象、有趣又有说服力的方式。经过尝试学生们从不同颜色的“情绪小人”的比较和分享中感受到愤怒的身体反应是不同的。我们的身体总是先于我们的意识去反应和行动。每个学生从中觉察自己独特的愤怒情绪身体反应的表现,下一次在你的身体有这些反应时你就可以先于意识而知道自己马上或者已经愤怒了。而在实际课堂生成的过程中学生们彼此真诚的分享,会给大家反思自己与他人的差别,这又是预料之外的。再接下来就是运用雕塑引导学生体验愤怒的感受,依然用菲菲的故事。为了加深和细化愤怒的感受,把“菲菲的愤怒”和“姐姐的愤怒”单独拿出来,用雕塑人物动作的形式使其具体化,这样体验的人物就从3个变为5个了。雕塑分为4个大组,每个大组对人物的理解有其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在每组同学介绍雕塑的过程中,不同之处是他们对愤怒理解的不同,也是课堂生成不可预料的亮点。相同之处便是老师对每组愤怒体验的剖析与引导,通过他们的动作姿势、面部表情、位置高低、距离远近企业去引导他们,首先去反思自己愤怒的归因,指出使自己愤怒的真正原因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引出愤怒背后在意和需要的事情;其次引导学生去思考菲菲对姐姐和妈妈的愤怒背后潜在的需要,是哪些没有得到满足?再次,去挖掘每一个指向别人的愤怒中都隐藏的对自己的愤怒。最后,当我们觉察到或看到我们的愤怒时,如何理解愤怒,去处理你的感受,并学会和它对话并示范给学生怎么说。

        最后总结,愤怒的能量很大,当我们不够了解它时,会感到害怕、担忧,想要逃开,可是我们越恐惧越抗拒的时候,我们就越被愤怒控制。当我们走进它,觉察它,接受它,愤怒对我们的意义就有所不同。再用张德芬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并点题:每个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恨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你能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开始享受到它内在蕴含着丰盛美好,而且是精心为你量身打造的礼物!

三、课后思考及对体验式教学的再认识

        体验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它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激情与明理、导行的相互促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认识提高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独立创造的快乐,参与合作的快乐……从而在学生主动、积极的体验中,生动、活泼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心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深度体验式的初中情绪心理课堂,还原教师的课堂引领支架作用,给予学生心理建构的自主空间,重视学生个体心理的延伸拓展,强化学生的课堂体验。在心理课堂中,教师更需定位好自己的角色,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保证知识的客观性。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在课堂里,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能使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教学不是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心理教师更不能以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来教给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是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并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知识体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节与众不同的情绪心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