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总是像个孩子

去年三月在公司上完最后一个月班后,辞职回家。家里是做翡翠的,是自己加工自己买卖的半工半商,好些亲戚朋友也是从事翡翠的行业。由于从小也有耳濡目染,18年开始也有些存款了,于是也拿了一些跟人合作倒腾一点手镯,纯当副业,当然就是出个钱占个股让别人主导,到辞职的时候卖掉的货基本顶了本钱,相当于赚了些货。辞职之后因为不想干写代码的行当了,于是就顺势在家里学学翡翠,从那时候开始翡翠也就转成了主业。

从那时候开始,工作生活全都在家里,所以跟父母、亲戚和父母的朋友之类的接触也就多了起来。多接触几次之后,往往就能从我爸那里得到类似的论调,“XXX跟我说他觉得你还很幼稚/很不成熟/很年轻/跟以前一样啊”,还有一次比较神奇的是我从我爸嘴里得知我妹跟他说我还跟之前在学校里一模一样。

我很纳闷也很彷徨。

纳闷是因为我寻思着我也就是把之前上班的那一套搬到家里来了,在公司的时候也没受到诸如此类的评价,我不明白我怎么就年轻幼稚不成熟了;彷徨的是我觉得我都毕业好几年了,在这么多人眼里还混成一个很幼稚很不成熟的样子,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搞。

就这样,在我糊里糊涂地从一个每月有固定薪资、公司交五险一金的职工转变为一个每月没固定收入,一边学习翡翠的相关知识、一边帮忙学着干点切石头压胚之类的活、一边帮忙卖货抽点提成还花钱投资占股份的又学又工又销售又老板的角色,我常在网上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开玩笑说我辞职回家是当了“学徒”。在4月底,我给出了到那时候为止人生里最大的一笔支出——我跟我爸到云南盈江公盘和云南瑞丽转了一圈,买了几块料子,我占了1/3的股份,一次性花了大几万。而翡翠行业已经低迷了很多年,行情不算好,我一直是入不敷出的吃存款状态,然而辞职后为了不断社保就自己给自己交上了,每月又多了一笔额外的支出。可以说,如果没存款的话这段时间我肯定是啃老的状态,于是慢慢地我也开始为了钱发愁。

没过多久,我爸在他的一个朋友来做客后的第二天跟我说,“XXX说你比他上次见到你的时候沉稳了点,说是感觉你的脑子里可能想的东西多了,感觉思想上有些包袱了啊。你比刚辞职那会成熟了啊,还是有进步的嘛。”

我很诧异,莫名其妙地我这就变成熟了啊。

所以我在想我身上有什么变化导致了我得到了这样的评价。思想上有包袱倒是真的,毕竟翡翠的行情不好,我的收入不高,自己的可用资金也是慢慢下降,为钱发愁成为了日常状态。但是也正因为收入不高,所以我感觉自己干的活没收到足够的回报,一心想着美好的前景也只能看市场看行情看运气,所以我的工作动力反而是没刚辞职那会儿高的,可以说行动上是更懒,有时候有一些不太重要的东西我也就放着没做了。但是除此之外的改变也就是就是精神状态上更加丧了。

于是我觉得应该是我这些表现跟他们认为变成熟的一些表现接近,然后我就被误会变成熟了。那么究竟我的什么变化会导致这种看法的出现?我分析了一下:首先变懒肯定是不可能的了,变成熟的话肯定会更加勤奋为自己的人生奋斗;其次就是变丧,这点我觉得大概率来说积极的行为比消极的行为更会让别人感到“成熟”,所以我也排除了;那么唯一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的“有思想包袱”了。

 “有思想包袱”这个点对于我来说其实就是开始为以后发愁了。打工那会儿,只要每天完成布置下来的任务,每个月工资就能准时到账,该吃吃该喝喝该花花该存存,对之后的生活也没怎么考虑过。但是现在收入不稳定,固定支出变多迫使我对之后的消费以及怎么赚钱这类的问题加以思考。前后对比一下,其实就是未来的风险高了。

可就当是“有思想包袱 ”吧,可怎么就被看出来了呢?只能当是社会人的直觉了吧。

到了去年十月份,我跟我爸去了一次缅甸翡翠公盘,买了一些石头,也是一样参了1/3的股份。由于买的比较多,要清账的话已经超出我的能力,在征得同意之后,我就在不影响自己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只给了一部分。刚开始的时候还有想着要赶紧还了,但是翡翠批发市场到了年末进入淡季,我收入零星,短时间内也还不了。再加上到了今年年初发生新冠疫情,情况更甚。

慢慢地,债多了不愁的心理,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对于后面怎么规划,怎么发展,由于看不到什么前景,我已经不再细想了,而行动上的懒又一直没变——果然,最近我又开始被不停地说“不成熟”了。

我的“思想包袱”,好像暂时性地放下了。

我又变成一个孩子的样子了。

所以总结下来,需要改善的地方说白了就是要多发愁——究其本质,不要放弃对前路的思考。

ps.当然前面描述的这几个月的情况还暴露了一些其他的问题,但本篇主要还是聊关于变成熟的话题,于是这些问题先行略过,若有后话,再行分说。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何我总是像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