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得去,还要出得来,才是属于你的知识

1

鲁迅的著名小说《孔乙己》中,孔乙己对饭店小伙计说回字有四种写法。这个回字的四种写法对小伙计来说,就算不上有用。

知道回字有四种写法,对小伙计的工作没有任何帮助,对他的生活也同样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回字的四种写法,算不算知识?算。至少对孔乙己来说,是有点用的,能帮助他表现得像个文人,即使是酸腐文人。

所以,知识的有用没用是相对的。

2

两年前跟同事和朋友介绍知乎,他们表示不知道知乎是什么。知道了以后也没有对知乎发生多大兴趣。

知乎作为一个优秀的知识分享平台,上面有大量的优秀的问答。有用吗?有用,但只对那些感兴趣的人有用。

同样,对于、得到APP我也有给朋友介绍,感兴趣的很少。

那些能改变你的知识,未必能改变他/她,反过来也一样。试着想象一样,也有朋友在给自己大谈特谈某个东西时,我也一点不感冒。

3

面对知识就应该抱以一种绝对自私的心态,挑对自己有用的学习。

怎么定义有用,借用下李笑来老师的话:

所谓知识,指的是能够指导我们做出更好的决策,且长期来看更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结果的那些信息。

此处李笑来老师对知识的定义过于苛刻了,但是很好地定义了“有用的知识”。

知乎、得到,虽然是平台,但把它们当成是封装了的知识也未尝不可。它们对我确实有用,我的思维方式的转变主要来自于这两个平台上的学习。

4

过去的教育,教给人一个错误观念,能够记住就一定有用。

记住,只是进入了大脑记忆当中。如果进入到大脑记忆中的知识最终变成了僵尸知识,就变成了负担,还消耗了记忆成本。

比方说,《孔乙己》这篇小说,以及孔乙己的回字的四种写法,如果只是躺在记忆中没有出来,就对我没有用。现在至少可以输出到这篇文章中,帮助我表达。

这就是所谓的输出。不能转化为输出的输入,就是没有意义的。

5

文字和语言表达,是主要的输出一个人的思考的方式。

行为也是一种输出方式,但更复杂和更难以操作。

我们可以通过看全书和听导读的方式,读完《微习惯》,向大脑输入微习惯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也可以足够清晰。但要养成微习惯就难多了。

所以成甲老师也总结说“能改变行为的信息才是知识”。

6

单纯地看文章、看书和听音频,经常容易感觉到非常疲惫,就是单纯的输入活动对大脑形成了负担。就好比吃多了肠胃就不舒服。

而每次学习完哪怕只是一篇小文章,也试图做个总结和复述,大脑并没有因为做了额外的工作变得更疲惫,反而更清楚和活跃。

这就好比完成了一次有效的学习闭环,而那些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学习”,都是处于pending状态的无效努力。

其实这是很多牛人都提到过的学习方法。继续践行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进得去,还要出得来,才是属于你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