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丨菊花有“脑”,清汤有香

通论丨菊花有“脑”,清汤有香_第1张图片

每个家庭的餐桌上都藏着一册隐形的菜谱:选料取材,或因时而变,或因地制宜;煎炸烹炒,煮熬炖烧,所赖掌勺心意;咸甜酸辣,取舍调合,谙熟桌上口味。于是乎,碟碟碗碗盛装着变换姿色,行云流水般辗转往复于餐桌的日日夜夜,月月年年。在这份无人编撰却暗中默契的菜谱里,在这几尺桌台上,总有那么几道熟悉的身影,如期而至,不约而同,铭刻着家的记忆。

但逢父亲下厨,午餐必有一汤,汤水泛着浅浅的绿色,绿叶中点缀着絮状蛋花,犹如池中水草间穿梭往来的锦鲤。汤的口味清淡,没有复杂调料的羁绊,腾腾热气里散发着不曾雕琢的清香。汤汁入口,香气填腔,被主菜的厚味包裹的口腔瞬间得以释放,舌尖上的每个味蕾都如释重负。涓涓清流,暖暖入腹,一洗此前种种油腻,整个人也倏然间轻松了许多。

氤氲于碗口的芬芳,游荡在唇齿间的舒畅,是沸腾的清水从绿叶中剥离出的精华,我贪恋这难得的清爽,却不曾问及这般滋味的源头,绿色的菜叶被囫囵吞下,似乎是在急于除去汤中的杂质,好咕咚咕咚地一饮而尽,颇有“忘恩负义”之嫌。而它从不声张,只是孜孜生长,在自得欢喜的季节里悄然绽开几点淡黄色的小花。

通论丨菊花有“脑”,清汤有香_第2张图片

这神秘的绿叶原是山间野物,偶遇人间烟火,入室登堂,得名“菊花脑”,显迹于江南诸地,常见于苏皖,当地居民门房前屋后多有栽植,因与菊花同科同属,故得此前缀,其性情低调亦与菊之花中隐逸者的品性一脉相承;而以“脑”为后缀,盖因气蕴殊香,类如“樟脑”、“薄荷脑”。

让我想要一探此物究竟的动力并不是出于对其处世低调的感慨,而是源自对这生于南国之物是如何跨越千里之遥来到我家饭桌上的好奇。听父亲讲,他年少时随奶奶还乡探望,故宅的院墙下生有几株菊花脑,时维九月,已至暮秋,正是菊花脑开花结籽的时节,奶奶采了些许菊花脑的种子,小心包裹在手帕中,带回家中,播种在房前的小院里,菊花脑便就此在北方落土生根。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月,奶奶家的宅院预备改建,新房的规划图上没有留给院子里大小植物的余地,裸土都将被水泥地替代,梨树、葡萄树、山楂树......还有那已习惯北方水土的菊花脑,都在等待着各自的归宿。大型的植物或被别家庭院收留,或被就地砍除,而菊花脑则被父亲移栽到了我家的花盆里,那册隐形的菜谱遂添一道新汤。

采籽、播种、移栽,春生、夏盛、秋华、冬藏,循环往复,怀香一腔;采芽、生火、沸水,释怀、溢香,成汤,窗前桌上,供养一方。从山间野芳到人家厅堂,从南国篱下到北方土壤,别离故乡,依依东望。当年故园的那株菊花脑不知自己的子嗣已渡江北上,伴随着一个家族的迁徙,寄托着对故园和亲人的思念,代代传承,生生不息,一碗汤色翠绿,一抹淡香悠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通论丨菊花有“脑”,清汤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