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你的独木桥,我唱我的调。

什么是自由?认识自由好像都很早,早到你从学校的语文课本里。那时候的自由是你背诵诗经时的摇头晃脑,是周树人先生《朝花夕拾》里斑蝥的触角。认清自由却很难,时间走过,身边的人形形色色,认清自由难,所以少,做到的就更少。

二十到三十岁的仪式

春姐,是我在北京工作时候认识的同事,今年三十多了。有着80后工作的踏实也认真,发信息回复偶尔还会用那个时候经常说的“汗”以表达无语。表情包是会用,可是太丑的是决计不会去用的。

不容易的是:春姐像个小姑娘。我们有一个小群,是专门为了吃北京一家特别好吃的涮串组建的(八婆小院)。里面三个90后,只有春姐一个年岁还算大的。我们三个总说:春姐,你心里住了一个小姑娘。这在北京,很难得。

第一次去涮串,春姐和我们一起喝啤酒,谈天说地。吐槽北京的雾霾,吐槽北京的生活压力,感谢狗日的生活的暴击,和我们一起去抱怨,无奈。然后接着喝。再吐槽老板说的总是比做的多,感激在北京这个把工作的青春期缩短之后,还是能遇见彼此,能让工作之余,起码愿意花费两个小时相聚。然后再喝,酩酊大醉。

那天记不清说了多少了,记不得喝了多少了。只记得从小院走出来,没一会就下起了大雨,和北京一样急躁的瓢泼大雨,一点都不给人准备。然后,我们竟然,春姐和我们一起,在雨中奔跑,呼喊。那是阔别已久的歇斯里地的爽。那时的自由,很多年之前可能有过却记不得,之后也难以再有。

“三十多岁了,我还是没想好结婚的意义。”

这是在这个群里,春姐发出来的。她和我们说,前一段时间有个男人追求她,条件不错,但是个已婚男,春姐直接骂回去了。春姐和我们说:这个时候了,家里朋友之前也都会操心自己的另一半的问题,陆陆续续介绍了很多。春姐也怀疑过,是不是所谓的剩男剩女,差不多就得了?为了结婚而结婚呢?

她找不到意义,所以至今单身,宁愿。

那家里和朋友的压力呢?“我习惯了,他们也习惯了。”春姐特小姑娘的笑笑说。

我所知不多,可我想,也因为我到了这个阶段,我想春姐也已经经历了一切,家人,朋友,有声无声的一切。可是春姐还是坚持到了现在。不是坚持抵抗,而是坚持意识自由。

奇葩说里,黄磊有一期的总结特别对,他说:生活是需要仪式感的,也是由一个一个仪式来构成的,你需要这些仪式去记住自己,回忆过去。别人也需要通过这些仪式去认识你,完成对你的印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本来是个特别自由的维度,但是被人硬生生的划分成了一系列的仪式。而二十到三十岁之间,正是被划分为结婚和事业这样一个仪式之内,所有人貌似都必要的去遵守。要成家立业,要结婚,要工作有成。

从社会称谓上,就给不遵守仪式的人标签化了。单身的叫剩男剩女,工作未到他们期望的他们会说你浪,小伙不稳当。甚至你说一个人的生活挺好,他们不理解,甚至有的会觉着你这种心理有问题。好多亲戚朋友打着“为了你好”的名义肆意的给你灌输普世的价值观,好像你总会接受的,不接受也是“为了你好”。因为“为了你好”,所以无论是真的出于好意还是自以为是你都要接受。

生活是需要仪式感的,但是是必要的么?还是说生活其实一开始是和时间一样自由的,只是被人类生理生活分为这样一个一个阶段呢?那为什么不可以自由一点呢?

这个时代,真心实意是难的,都知道。可是真心实意的允许自由更难,这个很少人意识到。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背身分手的时候,不理解,别指指点点已然很难,指指点点之后再不聚众指指点点更难做到。

我可能也是个奇葩,这可能也是我不好相处的一个原因。举个例子:就像我曾经说过的:生活到最后,你会发现你还是给自己活着的;就像毕业的时候我就在自己QQ签名上写过的:生活开始包围你了,所剩的不过是自娱自乐;就像刘若英说的:我们现在的生活都像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掠食,而独处就是你在消化。

这一切乱七八糟的想法,你可能不懂,没关系,我不能说你俗,你的想法做法我也尊重,可是不要因为你大众就来有意无意的指责我的矫情和我的自由。悲哀的是,我身边的朋友也慢慢出现了这样的人。

其实

你走你的独木桥,我唱我的调。

这样最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走你的独木桥,我唱我的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