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是作者思想的表达。我们要想表达清楚,不但语言要简洁,而且逻辑要合理,这样读起来才通俗易懂。
大家都非常喜欢白居易的诗,是因为读起来不费力,我们读完就能理解。
相传,白居易每写一首诗,都要读给街头老奶奶听。如果老奶奶听不懂,他就一直修改,直到对方听明白为止。连老奶奶都能听懂,别人理解起来肯定没有难度。我们写出的文章也要简单明了,才容易让读者理解、喜欢。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通俗易懂的文章呢?《写作之书》这本书给了我们参考。
《写作之书》的作者是保拉·拉罗克,她是西密歇根大学文学硕士、畅销书及专栏作家、沟通顾问,她从事写作教学有30余年,这本书是她多年经验总结。
《写作之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写作中一些具体的规范,比如字、词、句的使用规范;第二部分介绍了写作中应用的创造性元素,比如叙事手法,故事类型和写作策略等;第三部分介绍了在英文写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部分对中文创作的我们来说意义不大。
遵循《写作之书》的一些规则,可以让文章不再晦涩难懂。下面是我的体会,分享给大家。
一.为什么要用简洁的语言?
1.将文章用简洁语言表达出来是睿智的表现之一
很多人为了追求深度,往往在写作时用了很多晦涩难懂的词语,以为这样看来就是高级一些。
比如,有的人在描述一个企业的利润时,往往会用“负增长”这个词语。负增长,人们不常见,要理解它的意思,人们还要仔细思索。
作者为什么还要用呢?他们可能认为用这样的词语显得自己思想更有深度。
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文章有深度是指思想有深度,能给人带来启发,用简单的词语也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莎士比亚是举世闻名的大文豪,他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麦克白》、《李尔王》、《哈姆雷特》等。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不但有意义简单的词语,也有艰涩难懂的华丽词藻,但是在引人入胜部分,用的都是最简单的词语,比如,“一匹马!一匹马!用我的王国换一匹马”。这些字很简单,并且其中还蕴含着人们要注意细小错误,不然可能会让整个国家灭亡的教育意义。
如果能将深刻的内容用常见的词语表达出来,就是睿智的表现,就像莎士比亚,谁能说他不睿智呢?
2.简单的词语易于阅读,令人产生共鸣
简单的词语大家都熟悉,读起来也没有难度,有些感同身受的词语,还能勾起读者回忆,引发情感上的共鸣。
网友@布鲁伯德写的一篇关于辣椒历史的文章《《中国食辣史》:我们为什么喜欢吃辣,最大的原因就是:穷》,这篇文章用的词语非常简单,尤其是标题,虽然只有短短几十个字,但因为简单易懂,吸引了很多读者对于辣椒和过去苦日子的回忆,这篇文章的阅读量是24万。
当我们用心写了文章,确实从读者的角度出发,用简单的文字表达出有用的内容,他们是不会吝啬时间来阅读我们的文章。
二.如何才能让文章简洁,通俗易懂?
明白了文章要简洁的重要性,我们来看如何做才能让文章通俗易懂,读者的阅读体验佳。
1.使用正确的词语
词语的意思并不是完全固定不变,时代的发展会改变某些词语的意义,或者创造出流行的网络语言。
比如,“举个例子”常常被作者写为“举个栗子”,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对不了解的人来说,这可是天差地别。
记得年初参加写作特训班时,一个同学用了“举了栗子”这句话。大家对他的文章点评时,有人就说这个句子用错了,应该为“举个例子”。
读者有各个时代的人,如果不是经常混迹于网络,对网络用语他们是不熟悉的。如果在句子中用了网络用语,会让他们误解,
另一方面,网络用语也只是在一段时间流行,而我们在互联网上发布的内容却会一直保留,当数十年、数百年之后,读者在文章中看到网络用语,他们只会觉得难以理解,或许还要通过百度搜索,才能明白。
我们使用最简单、合适的词语就可以,不必为了追求流行,用读者不熟悉的词语,加重读者的阅读负担。
2.多用短句
段首用主、谓、宾结构的短句
第一句一般是一段文字的点睛之笔,写得好就能让读者理解这段话的主要内容,吸引人读下去。
为了你把第一句话写明白,有人会用大堆文字来描写,以为这样就可以让读者清楚、明白。
比如下面这段话:
在这个案子里,直到布里吉德和山姆最后一次碰面——,在这次碰面中,山姆的客户布里吉德杀手和骗子的真面目终于被揭穿了;同时阿彻之死的相关细节也被披露了——整个故事才算完结。故事的主线——贯穿了整个案件的事中,也令人满意地结束了。
这样的句子太臃肿,单看每一个字我们都认识,可信息量太大,读者看了会不明所以。如果不是文章特别有用,很多人看了这样的开头就不会继续阅读下去。
作者保拉·拉罗克在《写作之书》中建议我们:第一句话用最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即可。这样可以让读者迅速明白我们要表达的意思。
对于上面的一段话,我们可以用主、谓、宾的结构将这一段的主题提取出来,放在段首,其他说明性的文字放在其后即可。
在《马耳他之鹰》这部小说中,故事的主线随着山姆和他的客户——布里吉德——的最终对抗结束了。整个故事至此完结,布里吉德杀手和骗子的真面目被揭穿,阿彻之死的相关细节得以披露。
在读完第一句话我们就会明白,这段文字的主题是介绍《马耳他之鹰》这部小说。而在没有修改之前,我们还以为写的是一件凶杀案。
用简单的主、谓、宾结构做一段文字的开头,能让读者迅速抓住段落主题,相当于给了他们方向标,再去阅读其余文字时,读者就不会感觉茫然。
长句拆分成短句,用列清单的方式表示
句子越简单,可读性越高。作者宝拉·拉罗克在《写作之书》中建议:每一个句子的长度不要超过20个字。
如果句子太长,比如这段:
为了满足参加峰会俱乐部的需要,所有销售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必须达到:所有在职时间超过9个月,并且销售业绩达到要求的应收账款经理、客户经理和地区副总裁;所有在职时间超过9个月,并且100%或超额完成配额的市场销售人员;所有在职时间超过9个月,并且100%完成或超额完成配额的地区销售经理;所有在职时间超过9个月,并且100%或超额完成指定配合的地区协调员,以上员工将有资格参加峰会俱乐部。
这个句子太长了,虽然是一个句子,但足足有175个字,看着那密密麻麻的字,连我都不想读。
我们可以采用列清单的方式,将句子拆分,具体做法如下:先去掉句子的主语、谓语,之后将所有并列结构的句子列出来,让其成为清单,再把句子的主语和谓语放在清单之前,用整个清单的内容做宾语。
上面的这对那段话,我们可以是用列清单的方式简单拆分。
所有报名参加峰会俱乐部的人员的在职时间至少不少于9个月,除此之外,符合下列要求的销售人员将获得参加峰会俱乐部的资格:
l销售业绩达到要求的应收账款经理,客服经理和地区副总裁;
完成超额完成销售配额的市场销售人员;
完成或超额完成配额的地区销售经理;
完成或超额完成指定配额的地区协调员。
面对之前长长的一段文字,有的读者会绕道而走,而用清单体改写后,句子的结构清晰,主语、谓语突出,为读者节约了阅读时间。
3.在句子中使用类比等修辞手法
我们在写干货类文章时,经常遇到抽象的陌生概念,往往是我们讲半天,读者还是一脸问号。
这不是读者的阅读能力差,而是人的大脑本来就抗拒接受抽象的概念。
对于抽奖的概念或理论,我们可以采用类比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用熟悉的事物介绍出来。
比如,作者提倡文字描写时要让读者自己看见,而不是作者替他们总结时,用了一个类比的方法:我们的描写要像拿相机拍照一样,把物体原原本本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体会这个风景很美,而不是直接告诉对方。
类比用读者熟悉的事物来解释抽象的、专业的词语,使他们理解起来形象、具体。
4.句子要合乎逻辑
我们在写作时用正确的词语、短句和类比的修辞手法还不一定能让文章通俗易懂。
为什么呢?段落由句子组成,我们只是保证了每个句子的通俗易懂。如果要想整篇文章可读性强,我们还要确保句子之间的逻辑正确。
逻辑是指句子或段落之间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起来。由前面的内容,可以推断出后面的结论。
对于小说来说,不能让读者读到突然出现的内容。
比如,在描写主人公遇到了飞速驶来的汽车时,如果写到他被人推开,避免了受伤,这就符合逻辑。如果说主人公突然飞到天空,这就不合逻辑。我们可以在前面稍作铺垫,比如说主人公有超能力,这样他飞起来时,读者就不会觉得不合理。
在论述类文章中,我们要得出一个结论,必须要有前提,如果前提不能推出结论,或者说前后两种看法之间没有关系,这就不符合逻辑。
我们经常用关联词把句子连在一起。运用时要根据关联词所表达的意思,看句子之间的关系是否成立。
比如下面这个广告:
你吃到本地产的鲜桃了吗?如果你没有吃到,最好来到我园来尝一尝。
这句话是果园广告,园主肯定是希望来人越多越好,但是这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却是,吃过桃子的读者就不要来了,面向的是没有吃过的人,估计园主看到这样的句子就要哭了。
我们可以改为:
如果你想吃熟透的蜜桃,那么带上纸来我们果园尝鲜吧。
“你想要吃蜜桃,刚好我们果园有,......”面向的是所有人,这样的就符合园主意思,人们也容易理解。
在用关联词时,我们要仔细斟酌前后句子的相关性,为它们选用合适的关联词,让句子前后逻辑通顺。
写作的本质是信息的传达与交流,这就需要我们将内容言简意赅地传达给读者,遵循了用词准确、多用短句、类比等修辞手法和逻辑合理这几个指导原则,我们写的文章就容易被读者理解。
保拉·拉罗克在《写作之书》中,从基础的写作指导讲起,让我们学会写作。这些指导可以帮助我们将思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作者和读者充分地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