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评价:一定要让每个孩子都看到自己在进步!

    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班级里会有一批学生离大部队越来越远?有很多原因,比如家庭教育的问题,这部分孩子的家庭往往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导致孩子都不到有效的教育,老师辛辛苦苦地加班加点,但是,孩子总是要回家的,一回家就没效果或者反效果。比如有班级授课制的缺陷,因为,班级授课人数众多,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老师的精力有限,顾头不顾尾,顾尾不顾头,而将精力用在优等生身上能看到效果,有成就感,而用在这部分学生身上,费劲劳神,到最后可能还落不到一个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也有很多,在“私塾”还没有发育的时候,其实,改变一下分班的规则倒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我个人到时觉得应该将能力水平相仿的孩子编在一个班级,这样便于老师就近安排教学,就是找到所谓的“最近发展区”吧,而现在的所谓的“均衡分班”实际上是一味美味的毒药,学校为了迎合家长所谓的面子,追求所谓的教育公平,而实际上没有真正对孩子的发展负责。当然了,这又是一个社会问题了。面子实在是害死中国人的一个东西。

改变不了现状,一般的老师都要面对这样的现状,那么解决的第二个方法就是所谓的“分层教学”,我尝试过一段时间,最后基本上都无疾而终,因为,除了主观没有坚持的因素之外,也实在太累。真的不是找理由,我就分了三个层次,每天光考虑布置什么作业就将我折磨得半死。

上学期又均衡分班了,均衡的结果是本年级的四大天王什么的居然都分到了我这个班上,这下可热闹了!基础知识都不谈,每次语文考试,30分的作文,空着那儿一个字不写的正常都在6个以上,这6个就是180分,班级的均分就下去了将近4分了。虽然说实话,我现在基本上脸皮厚得不去考虑考试的成绩排名了,但,我在乎我的教学能不能带给孩子变化,这是我的底线原则。

怎么办呢?一次,一件偶然的事情启发了我。上学期,学校召开四年级的家长会,大概是校长见我经常在外边忽悠老师、家长和孩子,于是,就把忽悠本校家长的任务交给了我。开家长会前,突然接到了一个三年级教过的孩子父亲的电话,约我见面,说要感谢我。我婉拒了,结果家长会前,他提前一个小时,到学校来找我,我正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他非要塞给我一张面值不菲的超市购物卡。我感到很奇怪,因为说实话,一来我经常记不住人的名字,二来这个孩子本身在班上也属于那种淹在人海里的那种,不引人注意的。我只记得孩子姓钱,尽管我很努力地回忆孩子的名字也回忆不起来,我应该更没有做过能让他如此挂怀的事情了。后来,这位父亲告诉我,是为了感谢我,孩子的习作在我的“指导”下有了显著的提高。我很诧异,因为,那个时候,我还是坚持不“指导”习作的。究其原因,原来,我布置了一个约稿,孩子们都交了我一篇,然后当时我筛选了许多,后来都陆续发表了,但首批发的,是特意挑了一些平常不太出色的孩子的作品,他的孩子就是其一。而从那之后,孩子就爱上习作了。再三推辞了购物卡之后,这件事到是让我有所启发。

于是,我取消了大家都用的作文本,我们班的习作都改成了用稿纸直接书写,就像发表作品一样,右下角写上作者的姓名,习作完成之后,先自己对照要求自我修改、评价,然后是同桌互评,再后是组内循环交流,争取每个学生都能将一大组12-14名同学的习作改一遍。然后分大组将习作装订成册,变成一本作文书,成立了班级文学社《读书吧》,每次选定一位能力较强的学生做主编,两位能力强一点的编辑和两位能力弱一点的编辑,批改班级同学的习作。当然也不能让家长闲着,当期的五个编辑的家长就是这次习作的家长编辑,也要批改习作的。改完之后,每组推荐4-5篇优秀习作,最后再由主编全班选定4-5篇习作编成班级作文小报。老师将习作指导、习作要求、优秀学生习作点评等等相关知识点在班级习作小报上体现之后,印刷“出版”,班级人手一份,教师就此再上一节作文讲评课,然后再各组交换习作,大家再进行二次修改,如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进行二次创作。每次批改同学的习作、家长批改同学的习作,都给以1——10分的加分,在此基础上挑选出来的优秀习作推荐到报刊发表,所谓的不好的习作可以老师写成“病文诊室”大家学习。这就是我所谓的“教师不改作文”,而事实上,这个不改,要比平常的批改习作,要耗时数倍,仅编排小报一项,就要每周花费我整整一个晚上的时间。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了原来习作要数次修改、誊写的重复劳动,学生对这样的重复劳动是极其反感甚至厌恶的,每一次大家都学习了全班同学的习作,比读作文选要有趣得多。同时,在给别人挑毛病的时候提高了自己。最重要的是,让那些作文底子确实较薄的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习作分数,让他们跃跃欲试。

之后,我又做了一些改动,即以第一篇习作的分数为基础分,这个分数就是你的满分,假定你第一次习作得了40分,那末,你第二次习作再得40分的话,计分表上老师就给你打100分,要是得50分,就是110分,以此类推。这样,用非常廉价的分数调动了学生的习作热情。有老师对此持反对意见,我不赞成。不就是打高分吗?为什么我们的评价标准就非得全班一致呢?为什么就不能个性到人呢?孩子为什么要和别的孩子一起比较?凭什么乌龟就非得要和兔子比赛短跑而不是游泳?想通了这一点,做起来其实就很容易了。到了期末,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考完试,监考我们班的老师就告诉我:“刘老师,你们班那个wq写作文,居然问了我一个问题,‘老师,这个出卷子的老师只给了我们360个格子,我们刘老师说,得写400个字,我写不下,可不可以写到空白处。’”批改试卷是两个年级组交换,结果我们班的均分由原来的掉倒数第二名10分,变为1.2分,我把试卷翻开一看,那些不写作文的宝贝的习作基本上都写得满满的,尽管质量不是很高,仍然被阅卷老师扣了5、6分不等,但与原来空着扣30分相比,只这6人,我就挣了150分,只此一项均分就提高了3分。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同样的例子还有一个,前段时间在某地给三年级的孩子上了三节习作课,之前老师、家长一直抱怨孩子不会写,是的,三年级的孩子本来就是刚刚正式接触习作,而且,之前一二年级的老师又没有进行写话等等的铺垫,让孩子写确实难,但第四节课,这些孩子的习作都已经能写1000——1600个字了,那个老师嗔怪说:“刘老师,都怨你,作文把我改得累死了。”但她的眉头洋溢着的是喜悦,孩子们上课也不再愁眉苦脸了,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纵观小学习作教学,作文的技法老师们讲得都一样,我以为成败的关键是不是方法,而是兴趣,如何让我们的所有的孩子对习作感兴趣,是我们永远需要去破解的谜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习作评价:一定要让每个孩子都看到自己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