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性

近几年,一个词很火——用户视角,随之,还有另一个词很火——上帝视角。可是,这两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这两种视角对我们很有用?

这个问题可能不太好找答案,问题有些大。我们一起来看一些数学题吧。

在中考数学中,有一类题目是求线段的长度,而这类问题也是有思考框架的。就初中阶段,有直接法和间接法两大类,直接法很容易理解,直接把这条线段量出来,但这种方式往往在考试中只能当做应急,很少会这样考。

间接法是常用的方法,而间接法中又有好几种,①若线段在一条直线上,那么采用割补法;②若线段在一个三角形中,那么就通过求解三角形来求解;③若线段在四边形中,那就尝试求解四边形来求解。

而这三种方法,不管哪一种,你会发现,都有一个前提条件,这条线段在哪?而这意味着什么?

其实这是在告诉我们,线段的位置是什么,特点是什么,与该线段相关的条件都有哪些。

而这些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不要找那些看起来就毫无联系的线段,因为那样你根本就求不出来。

而这里面,蕴含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相关性。只有找与线段相关的条件,才有可能求出线段。与线段不习惯的条件,是根本无法求出的。

我们再回头看看“用户视角”“上帝视角”,当我们需要这些视角的时候,是为了什么,不过也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这时,我们还需要思考另一个问题,在“用户视角”“上帝视角”没有时,我们是用什么视角解决问题的。

答案是,自我视角。

那么,这些视角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我们什么时候用“自我视角”,什么时候用“用户视角”,什么时候用“上帝视角”,还是每次解决问题时,最好每一种视角都思考一遍?

这时,我们可以反问另几个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的视角?为什么没有强调也要使用其他的视角?

如果没有其他的视角,说明其他的视角影响没有或很小,其实这也是在说,其相关性不够。再次回到正向思考问题,我们用了“自我视角”“用户视角”“上帝视角”,是因为这些视角对解决目标来说,具有足够强的相关性。

这样,我们就可以分析出,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去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利益人,并站在每个利益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最后再通过上帝的视角来平衡每个利益人的利益,找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由此,也就弄清楚每一种视角的本质,而于我们而言,只需要弄清楚相关利益方,确定每个利益方的核心诉求和核心矛盾,然后站在全局平衡之,即可。

就现在的我而言,用“自我视角”思考问题的时间太长了,养成了习惯,渐渐忘了要站在其他视角去思考问题。而实际上,往往用上帝视角思考后的解决方案更持久。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