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深爱,所以智慧---读陈海波老师的《教育的最小行动》第1辑

二、因为深爱,长情聚焦学生心灵成长

1.置学生的成长于滴水穿石的坚持里

在要分数的时代,许多老师的教学都已被它驱赶,忽略了对分数外的素养的关注。然而海波老师却高度重视。体现她为学生长远计的教育眼光。她做的是一份真教育,对学生付出了纯净的爱。

海波老师将写一首好字纳入语文教学,让她的学生每天用固定时间练习了50个汉字,并定期上交作品,将优秀作品张贴墙上,持之以恒,海波老师看重的是:好字里藏着人的精神---刻苦、自律、极致的认真、严谨……

海波老师将每周一记也视为与练字一样重要的作业。记一周最难忘的事亲身经历,不加雕琢,情感真实,自然流淌。为了激发孩子们写作的激情,坚持下去的韧劲,海波老师总要及时写评点反馈。正如管建刚老师说的比“兴趣”更重要的是“写作意志”,持久维持“写”的兴趣,要老师的引导和激励,这就是评点后面海波老师的深意。

海波老师从自身阅历中深深体验到阅读的益处,深信苏霍姆林斯基和朱永新老师等关于阅读的观点,在教学中视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工作高于一切,坚信阅读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于是挤一切能挤的时间让孩子们阅读,写读书笔记,开展读书交流会,读现代文,也读文言文……

2.巧借力,唤醒孩子们自身探索成长的方向与意义

海波老师认为,只有当阅读者内在的经历被唤醒,且能自觉的找寻生命成长的方向和意义,才是有效阅读。为了这样的有效阅读,她在语文的世界里一天一点爱恋,一课一点改变,通过阅读教学怎么唤醒内在经历,在教CC走一步,再走一步》的课里,海波老师做了这样的安排:先让孩子们咀嚼文中让自己感动的字词句段,再写了一封致家长的信,选了包括《走一步,再走一步》、《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为你,我说过多少颠三倒四的话》、《爸爸让我考零分》等一组文章,让家长与孩子共读,而后布置家长写一篇关于回顾自己教育孩子最难忘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往事的文章,收到家长文章后,又让孩子们阅读家长们的文字,读完,孩子们又给家长一封回信。在读与写的来来回回中,经历被唤醒,内心深处自觉成长的念头变得活跃和强盛。是啊,语文老师如果开始说教,就是失败。让我们像海波老师一样用我们手中的课文,用我们的语文方式,去唤醒学生内心成长的渴望和自觉。

3.用熏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海波老师课上,尽管孩子还只是初中的孩子,并不妨碍他们像大学生一样走进鲁迅的生平世界;尽管是语文课,孩子们还是会在《背影》的课堂里惊喜地听到筷子兄弟的歌声;尽管课堂时间十分宝贵,还是会用5~8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们做各种小型的演讲;尽管已是初三了,还是会讲扎西拉姆多多,余秀华,弗洛伊德……多种“熏”的方式,带学生走进语文外延地带,语文好像花一样活在了学生的生活里,这样极好的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认知能力,同时给生命渗进了珍贵的语文素养,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根基。

4.引领行走语文“江湖”,长练内功

“与一个人的一生都无法断开的文化,是语文;与一个人一生都无法分离的生活,是关乎语文的阅读。”海波老师深明此理,她说阅读是语文的“江湖”。她热情智慧地引领着她的学生行走在这个“江湖”,准备长练他们的“内功”,给他们灵魂建设一座精神的宫殿。于是她以自己的阅读的眼力指引着学生阅读的疆域,一个学期就能读10本书,读鲁迅,读杨绛,读梁衡,读王开岭,读丁立梅……海量的阅读,练就学生的“内功”:阅读速度快了,语感强了,写作角度新了,思维更理性了,情趣更广了,情怀也深了,世界打开了……

5.引来“活水”,唤醒写作激情

王君老师说:你怎么活,你就怎么写,反过来你怎么写,会影响你怎么活。海波老师上那节别开生面的写作课,大抵就是想告诉孩子们这个道理。当孩子彻底想清楚了诚信的意义,他会有一种被唤醒的天地广阔感,写也就不成问题,所以学生作文精彩纷呈,无论是作弊场景的细致描绘,还是人物心理的写真,无论是事件的余写还是意义的阐发,每个人抒的情都是“真”,每个人的感悟都显“深”,这既是一次情境作文教学,又是一场心灵的自我教育。

6.用“心的温度”,唤醒学习的激情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句话对教育作出诗意诠释,倡导师生平等关系下建立一种精神契合的交融空间。海波老师确实是深谙此道,她用“心的温度”智慧的去营造这种精神契合的空间:用没有作业的优待促进课堂的高效,用爱与包容建立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用多种趣味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用特别的奖励让学生体验被爱的感觉,用游戏的欢快给单调的背默松绑……师生共情的空间里共享快乐。“人是一切事物有意义和价值的源头,没有人就没有一切,无论何时,教育必须首先培养一个人……教育最终目的是人性的实现,是让人成为人,而不是把人变成工具。”海波老师用自己“心的温度”去摇动,去推动,去唤醒孩子们的学习激情,正是基于“人的培养”。

7.增加“内部感觉”,增强学习能力

知识是如何转化为能力的?北京邮电大学赵玉平教授在《曹操的启示》中说:让知识活起来,让知识与场景、人物、故事、体验结合。……人在做事时,大脑一瞬间会做出许多片段抉择,一个一个形成决策链,决策链形成得快能力就强。抉择链条来自于头脑深处心灵深处瞬间比喻、联想、暗示、类比等感受支撑,这就是“内部感觉”,这种“内部感觉”来自于对活生生场景、人物、故事的积累。所以海波老师课上,让孩子们话剧表演,就是增加“内部感觉”的情境学习,既让学生们过了一把演戏的瘾,又促进孩子自己钻研文本的自觉;既让初三学习气氛愉快,又锻炼了为文本补白的思维能力;既巩固眼前两课古文的知识,又发展了古文学习的浓厚兴趣……真是一举多得,这就是增加“内部感觉”的学习方法,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因深爱学生,所以致力于培养孩子们的品格,培养他们的续航力,培养让自己欣赏的优秀学生。让他们有人生的主题。海波老师智慧的在常规教学之外安排了许多更有意义的细小教育活动,用恒长的心去奠定能力与精神的深厚底子,让学生拥有高插青冥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因为深爱,所以智慧---读陈海波老师的《教育的最小行动》第1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