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皆有余我若遗,众皆有以我顽悝:《道德经》第二十章串文集韵与注文解义

众皆有余我若遗,众皆有以我顽悝:《道德经》第二十章串文集韵与注文解义

@铁山青士(笑独行)[综编]


众皆有余我若遗,众皆有以我顽悝:《道德经》第二十章串文集韵与注文解义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道德经·异俗第二十串文集韵

@铁山青士(笑独行)[串集]


唯之与呵去几何?

美之与恶去若何?

众享太牢春登台,

我泊未兆婴未咳(咳音孩)。

众皆有余我若遗,

望未央兮无所归。

鬻人昭昭我若昏,

鬻人察察我闷闷。

忽兮若海望无止,

众皆有以我顽悝(悝音里)。

不可不畏人所畏,

吾欲异人食母贵(食音饲)。


(己亥年二月串集于榕城,《道德经》第二十章原文以帛书本为底本,参之以河上公章句本)


【帛书本《德道经》该章原文】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

美与恶,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望呵,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

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

累呵,似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我独遗。

我禺人之心也。

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独昏呵;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

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河上公章句本《道德经》该章原文】

绝学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儡儡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

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忽兮若海,漂兮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吾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笑独行注释】

1.“唯与诃(唯之与阿),其相去几何”,唯与诃词义相对,犹言是与非。唯,然也,诺也;诃、阿皆通呵,怒也,斥也;几何,即多少。

2.“美与恶(善之与恶),其相去何若”,美与恶(善之与恶),即好与坏,美、善皆训作好;何若,即若何,词义与“几何”相近。

3.“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畏,敬畏也,畏服也。人,即下文之“众人”与“鬻人”也(河上公章句注之为“道人”,似附会)。王弼注谓:“唯阿美恶,相去何若?故人之所畏,吾亦畏焉,未敢恃之以为用也。”

4.“望呵(望兮),其未央哉”,望,远视也;呵,帛书本语助词“兮”均写作“呵”,下同;未央,未尽也,无尽也。

5.“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熙熙,和洽热闹貌,引申为情欲形于色行;飨,同享;大牢,即太牢;台,即高台。

6.“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如婴儿之未孩)”,泊,淡泊也;未兆,未见情欲形于色行也;未咳(未孩),咳为孩之本字,均读作孩;咳,小儿笑也;未咳,引申为未能如孩童般答偶。

7.“累呵,似无所归”,累,颓丧貌,读作雷;归,返也,引申为依归。

8.“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有余,谓经世营生游刃有余;遗,失也,离也;若遗,即有如与世离失也(或理解为遗失情欲亦可)。王弼注谓:“众人无不有怀有志,盈溢胸心,故曰皆有余也。我独廓然无为无欲,若遗失之也。”

9.我禺人之心也(我愚人之心也哉),禺、愚相通,均读作愚。

10.“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独昏呵;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呵”,湷,古通浑,音亦如之;鬻人,指生意人,引申为俗人;昭昭,明亮貌;昏,暗昧也;察,审察也,明察也;察察,明晰貌;闷闷,憋屈貌。

11.“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忽,悠忽也,迅疾也。

12.“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以,用也;有以,有以为也,有所用也;悝,忧愁也,读作里;顽以悝,愚鲁而忧愁(悝古通诙,或以为乃诙谐、戏谑之意,结合前文“我”之形貌状态并考虑与上句“有以”相对,当非)。

13.“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吾欲,吾之所欲也;食,饲也,食以养之也,读作去声;食母,即供养母神;母,指万物之母,引申为元气之本。河上公章句注“贵食母”谓:“食,用也;母,道也;我独贵用道。”


众皆有余我若遗,众皆有以我顽悝:《道德经》第二十章串文集韵与注文解义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徐梵澄《老子臆解》该章比勘校注(铁山青士编订)】

1.“唯与诃”,乙本作“唯与呵”,通行本作“唯之与阿”。“诃”,通“呵”、“何”、“苛”,与“唯”义对反。

2.“美与恶”,通行本作“善之与恶”,“相去”上皆无“其”字。

3.“亦不可以不畏”,通行本作“不可不畏”。

4.“望呵”,或作“荒兮”,通假(铁山青士注:“望”为根据帛书本训释字,徐梵澄训释为“恍”,恐非,故改“恍”为“望”,下同)。古本“未央”下无“哉”字。

5.古本“若春登台”,通行本作“如登春台”。

6.“泊”,乙本作“博”,古本作“魄”,真本作“怕”,皆同音通假。

7.“累呵,似无所归”,通行本作“儽儽兮若无所归”,古本作“儡儡兮其不足,以无所归”。真本作“乘乘兮若无所归”。

8.“我独遗”,与上“归”字为韵。较通行本五字句“而我独若遗”稍胜。古本无“而”字,为四字句,稍逊。义无变,所微变者节律,治古诗者于此微细处能辨之。

9.“忽呵,其若海”,古本作“澹兮其若海”。“海”或作“晦”。

10.“望呵,其若无所止”,通行本作“飂兮若无止”。古本作“飘兮似无所止”。(铁山青士注:徐梵澄于此认为各本中以作“忽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者为较胜。理由是与下章“唯恍唯惚”等一贯。故同时以“忽”为“惚”之省文。)

11.“顽似鄙”,乙本作“门元以鄙”,古本作“顽且图”,甲本此处破缺。古“以”、“似”通假,易明夷:“文王以之”,谓“文王似之”也。“门元”乃合音,为“顽”。“图”乃“鄙”之借字。《庄子·齐物论》:“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王先谦读之如字,注谓“图欲去之”,非是。王弼注:“故曰‘顽且鄙’也”,则其所本乃“顽且鄙”,义不甚异。“鄙”与“都”对言。“在王畿之边,故释为边。引申为轻薄之称”(见《说文段注》)。鄙,野也。

12.“而贵食母”,真本作“而贵求食于母”,文义颇异。食母,乳母也;即《庄子》中所谓“气母”,今言可谓生命力。


【苏辙《老子解》该章解读】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知性命之正,而以学求益增所未闻,积之未已,而无以一之。则以圆害方,以直害曲,其中纷然不胜其忧矣。患夫学者之至此,故曰“绝学无忧”。若夫圣人,未尝不学,而以道为主,不学而不少,多学而不乱,廓然无忧,安用绝学邪?

学者溺于所闻而无以一之,则唯之为恭,阿之为慢,不可同日言矣。而况夫善恶之相反乎?夫惟圣人知万物同出于性,而皆成于妄,如画马牛,如刻虎彘,皆非其实,泯焉无是非同异之辨,孰知其相去几何哉!苟如此矣,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无足怪矣。

圣人均彼我,一同异,其心无所复留,然岂以是忽遗世法、犯分乱理而不顾哉?人之所畏,吾亦畏之;人之所为,吾亦为之。虽列于君臣父子之间,行于礼乐刑政之域,而天下不知其异也。其所以不撄于物者,惟心而已。人皆徇其所知,故介然不出畦畛;圣人兼涉有无,无入而不可,则“荒兮其未可央”也。

人各溺于所好,其美如享太牢,其乐如春登台,嚣然从之而不知其非。唯圣人深究其妄,遇之泊然不动,如婴儿之未能孩也。乘万物之理而不自私,故若无所归。众人守其所知,各自以为有余;圣人包举万物,而不主于一,超然其若遗也。

沌沌,若愚而非愚也。世俗以分别为智,圣人知群妄之不足辨也,故其外若昏,其中若闷。忽然若海,不见其津涯;漂然无定,不见其止宿。人各有能,故世皆得而用之;圣人才全德备,若无所施,故疑于顽鄙。道者万物之母,众人徇物忘道,而圣人脱遗万物,以道为宗。譬如婴儿,无所杂食,食于母而已。


(2019年3月)


众皆有余我若遗,众皆有以我顽悝:《道德经》第二十章串文集韵与注文解义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众皆有余我若遗,众皆有以我顽悝:《道德经》第二十章串文集韵与注文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