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的归社交,还朋友圈一片清静

社交的归社交,还朋友圈一片清静_第1张图片
极简就不可能被超越


打开微信朋友圈不到五天时间,明显又感到信息过载带来的那种焦虑感。当然,这跟自身的强迫症属性有很大关系,消灭小红点本身就给大脑带来奖励性刺激。另外,朋友圈内容变得越来越不纯粹也是一个原因。各种照片、文章、广告、打卡等链接应有尽有,加上各种社群裂变导致熟人社交的场景越走越远。

不可否认,知识付费等社群给了普通人抱团成长与学习的可能。很多志同道合的网友也通过线下见面得以发展成为朋友关系,并且找到属于自己要混的圈子。这是人生的一笔财富。但是,相对学生时代的朋友关系来说,这种“朋友”总显得不是那么纯粹(个人目前看法)。除非两人的关系已经发展到要把未来绑在一起的地步。否则,各自在朋友圈总也免不了沦为点赞之交。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关闭朋友圈。当然,微信同时也提供给我们这个按钮。

没有了朋友圈的信息聒噪,我们当然还可以继续参与社交。只不过此时我们有了自己的选择性,不再受质于一个又一个小红点给大脑带来的刺激性,以及随着这种新鲜感过后应运而生的焦虑感。关闭朋友圈,世界相对清净许多。当我们想起某个朋友,或者某个对我们思想层面影响较大的网友时,只需点开通讯录,打开对方朋友圈,即可知道对方生活近况。当然,除了设置三天可见的朋友,或者碰巧打开对方三天之内的动态。

我不知道设置“三天可见”状态的朋友是怎样想的,可能他们都有足够朋友的关注与关心。“任何人如果做不到对我的及时关注,那我自然也就不再需要你的挂念,所以只好把你挡在门外”,这是我所猜测的一段心理独白。对于因为想念特地打开某人朋友圈的人来说,这种伤心丝毫不亚于看完十张照片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被对方给删除的程度。我同样不知道微信设计这个功能的目的究竟为何。难道微信看不到受众人群中,那些从来都只是默默关注却鲜有互动的“玻璃心”们?

不是的,其实微信也有注意到这些人群。微信设计的心理和那些玻璃心们想的未必不同。或许,他们一致公认,超过三天的互动,根本算不上什么想念,而是对对方的一种打扰,和社交行为中的不礼貌。所以,微信让用户主动设置三天可见,避免许久未被关注之后收到打扰。想到这里,请允许我对张小龙再一次封神。没错,我就是那个张口闭口“情怀”的伪文艺青年。现在,微信更新7.0版本之后,我在微信这个伟大的产品身上,又重新找到这种情怀所在。所以,关闭朋友圈一年多后,我选择重新把它打开,不再选择性地“偷偷社交”。

看到槽边往事关于微信7.0新一篇解读——假装自己是产品经理,我又想把和菜头给封神。尽管我非常看不惯他那种处处盛气凌人的姿态(除写文章外),但不可否认,他“好像”真的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写!还是把好像去掉。结合自己这几天来使用7.0新版的体会,除去开头所说信息过载的焦虑之外,感受更多的是微信熟人社交的重新回归,甚至是脱胎于熟人社交之上的某种新的可能。

对于个人向来不感冒的头条系,我竟然破天荒地研究使用微信的“时刻”视频新功能。几天来也慢慢习惯上用视频记录生活这种新的方式,并且想要主动分享的同时没有太多心理负担。一是因为“时刻”记录的视频24小时后自动消失,简直是专为强迫症量身打造;二是好友之间互动需要主动双击对方头像,并且互动信息仅限双方可见。由于这两点设计刚好贴合个人口味,所以使用起来毫无任何心理负担。无他,也是因为这种互动类似于上面提到那种“偷偷社交”的方式。打开某人朋友圈之后的动作也不再仅限于默默关注,而且可以无负担地一对一地表达个人看法,类似于“即刻私聊”的方式。而且,阅后一天即焚。

不得不说,这种方式像极了两个许久未见的朋友,只是静静地面对面地坐下,哪怕一天只说上一句话,但还是能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感知到对方的存在。而且,“时刻”视频只用两个动作即解决了现实很难跨越的这两个维度。一是点击,冒泡,证明我来过、看过,跨越空间;二是长按,评论,天涯咫尺,共度此刻,跨越时间。最后,没有任何回复动作。如果你也想和对方“见”上一面,回访,同样两个动作可供选择,以表达不同的思念。

“时刻”视频解决了现代人忙碌的同时,还要兼顾与许久不见的朋友之间的互动问题。你来我往的模式,也给了两个本来日渐疏远的朋友重新日久生“情”的机会,个人认为。

另一个“好看”功能,文章点赞变成好看,并且同时实名推荐到好友列表的看一看。不同于“时刻”视频的隐秘性,“好看”这个动作有意曝光个人阅读喜好,同时可以在“看一看”交流文章看法。简言之,即另一个可以就某篇文章交流个人看法的“朋友圈”,同样是个人认为。这样的设计,一来可以减少文章分享到朋友圈的数量,让朋友圈回归于生活照片的分享;二来也有了可以和还算志同道合的朋友或网友探讨某篇文章的一片“自留地”。

“好看”可能是微信的另一个美好愿想。当然,好不自恋,也包括我。

至于其他功能,目前还没有用到,暂时没有什么感想。以上,体验过微信7.0版本的苹果及安卓用户可能有所体会。

一时没控制住,写了一篇个人角度的用户体验,勉强加个标题——社交的归社交。算作个人看过和菜头那篇“假装自己是产品经理”之后的一些感想。

无疑,我不是什么产品经理,我只是个热爱互联网的伪文青。文字激发文字,思想碰撞思想,欢迎移步“看一看”自留地进行讨论。

社交的归社交,是时候还朋友圈一片清静。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交的归社交,还朋友圈一片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