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的职业生涯,2016年之前,我的职业定位很局限,文科女生毕业后的大众路线,不论是国企还是私企,文案?编辑?策划?宣传?或是四项之间的任意排列组合就是我在求职平台的搜索框里可以输入的内容。不论是薪资还是稀缺性这类职位在一众技术岗位面前毫无竞争力。更可怕的是,即使意识到这种现状仍无“回天之力”,无目标无动力无前景,就是当时的“三无状态”。
所幸的是,终于有勇气跳出众人口中的稳定“国企”,三年于我已经望到头,而促使我踏出那一步的更多来自外在因素,交通距离太远,折损个人单位时间薪酬,本来就不高的月薪,因为投入了更多的时间成本而愈加贬损。
互联网对于我,就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种感受不是来自于普通的互联网用户身份,而是指,作为互联网从业者站在一个更深层次去接触、了解、善用从而获得不论是表面的技能还是底层认知的全新改变。
接触互联网行业至少从以下三个方面重塑了我:
1 技能
最直接的改变就是有了“一技傍身”,从单纯的“文案策划”到有一定竞争力的“市场推广”。这点在第二次求职和第三次求职过程的对比中,择业自由度、个人自信、求职策略上都有很大的提升。
以前主要偏向于公文类的传统文案,及线下活动的策划执行;
现在在以前文案的功力基础上,能够适应各类应用型文案,另外,还掌握了系统的互联网推广及运营知识。
就写作这件事上,至少两个方面有很大感触:
以前写作的学习是在一个有局限性的框子里,通过对前辈类似文案的模仿、领导的“指点”不断调整自己的写作思维和行文风格,而达到一个简单的经验积累的效果。这里的领导指点之所以加上引号,没有任何贬义,而是领导自己、包括当时的我在内的文职人员对于公文类写作只知道要这么写,可是为什么要这么写,深层原因是什么,可能都没有深究。
这种局面导致当时我的写作状态就是,遣词用句上精雕细琢、绞尽脑汁,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底层逻辑。
这个底层逻辑就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写给什么样的人看。不只适用于更加注重实际效果的市场推广文案,其实通知、总结计划等公文类写作同样需要这样的思维指导,这一点恰恰是当时缺失的。
第二个感触,就是写作带来的全新感受及随之而来的乐趣。知道应该以怎样的思维去构思,有全新的领域尝试不一样的写作风格,丢掉条条框框的束缚和环境的压力,从而完全自主创作一篇文案。有了正向反馈,不断刺激强化这个过程,乐趣也就顺理成章。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技能知识可能还只是表层的,在这个发展迅速的互联网信息时代,市场上对人才的技能需求更新迭代的速度很快,所以倚靠单一技能获得的竞争力并不持久, 这就引出了互联网给我带来的第二个方面的改变,认知。
2 认知
以前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不仅没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很多事情流于大众心理。比如“隔行如隔山”“专业人做专业事”等关于跨学科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壁垒,这种认知偏见最大的害处就是给自己的不思进取找了一个看上去完美的借口。
那么关于学习的正确认知应该是怎样的呢?投资大亨查理•芒格通过“普世智慧”的诠释给了很好的示范指导。掌握一些系统的基本学科知识,可以更快更有效地运用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
我通过切身实践,意识到所谓的“专业”并没有那么难以企及,难到你想都不去想,更谈不上动手去做了,于是也就永远停留在一般水平上。
通过系统读专业书籍、学习优质的在线课程、关注专业领域的牛人及文章,都是很好的学习途径。不是有句话前阵子很流行,“凭现在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根本还达不到拼天赋智商的地步”,解读就是,我们日常处理工作生活中的问题需要的能力,通过比一般人多出一些的努力和耐性绝大多数都是可以获得的。
认知上的第二点,在一个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应该试着多维发展,从平庸到卓越。这一点也是基于第一点“学习并没有那么难”的认知基础上,因为不难,因为学科之间的基本规律都是相通的,所以才有可能在多个维度上都能达到专业的能力水平。
多维发展意味着能够在同类岗位上更多展示机会,多维发展意味着能有更多的选择权和人生可能性。
因为接触互联网行业,才去了解在线教育,而通过在线教育的学习认识了一些人,改变了一些观念,从而在实践中获得认知的升级。
当然如果没有进入互联网行业,凭借现在互联网的覆盖率和使用率,我也会在其他时机以其他方式接触到这些人和观点,但“此一时彼一时”,背景不同心境不同,收获到的我相信绝对是不一样的。
3 人
之所以还要提到这一点,因为以上无论是表层的技能还是深层的认知,全是来自于通过人与人的联接而产生的变化。学习中不论是形式上的书籍、在线课程、平台、多媒体信息文字,其本质还是与人的沟通,其背后还是有一个或一群人在用他们的方式与你对话、互动而产生同化的过程。
这是一个“个人崛起”的时代,因为包括微信在内的自媒体渠道的丰富,有机会结识到现实生活中接触不到的领域大牛,更因为从事互联网相关行业,使得自己主动去了解熟悉那些比你优秀、值得你学习的人物,追随他们的脚步。以下只列出影响最大的几位老师。
知识型网红代表:李笑来、黄有璨
备注:网红不是贬义词,只是被大众妖魔化了,捕捉它的字面意思就够了,网红就是主要依靠互联网渠道,在互联网上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人。
笑来老师的个人介绍我就不赘述了。接触笑来老师正是人生低谷期,之前看过罗振宇推荐的笑来老师的书籍《把时间当作朋友》,看完全无印象,感叹“真的是缘分未到”,生生错过了提前自我升级的机会。所幸,后来阅读他的另外一本书籍《人人都能用英语》,这是《把时间当作朋友》的践行版本,总算是看出点门道,入脑入心,接着一路追随,关注他的微信公众号,付费订阅他在《得到》上的知识专栏。就这么一点点的发生改变,不仅在认知上,也在行动上。
对于有璨是结识于“三节课”,一个定位于互联网在线大学的创业型品牌。且不提三节课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带给我的技能提升,我觉得最大的影响来自于有璨老师的文字。虽然老黄是一位专注于互联网运营的创业人员,但是他的文字不是冷冰冰的技术和套路,而是蕴藏着奇妙的能量,经常能够引起内心深处的共鸣,我想这种反应应该来自于价值观的契合。还记得他的《运营之光》还未出版问世,我一篇篇地整理了他在三节课公众号上发的所有系列文章,通读并做满读书笔记和思维导图,对于“内容价值”和“运营操守”等观点上简直不能太认同。
如果说笑来老师就像一位稳重睿智的人生导师,有璨老师仿佛一个温暖开朗的朋友。
当然还有很多给过我帮助和力量的“朋友”,由衷感谢这些精神领袖,不仅提供了方法指导,指明前进方向,更是无形给了鼓舞和力量。
互联网于我不是泛泛而谈的微信、微博、自媒体……而是一种理念和生活方式。似乎弄清了哪些值得坚守哪些是过眼浮云,有一种拨开云雾的感觉,正如互联网精神那样,“开放、自由、学习、反思”,成长上,还只是刚刚起步,前方有太多未知和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