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了蒋勋写的《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读完后感觉打开了欣赏美的眼睛,心中也有一个疑问,中国的美术史是什么样的,留在我脑海里的画面却是很少的,回想不出什么画卷。对自己的文化是这样的缺乏了解,不想将来去西方旅游是如数家珍般的欣赏西方的艺术品,而在国内旅游时,如门外汉一般,什么也看不懂。所以读完《西方美术史》,心中有一个计划一定要读一下中国美术史。
蒋勋这本《中国美术史》一样以时间轴为顺序从有中华文字之开始讲到清末民国初,中国的历朝历代的美学瑰宝。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形成、传承和变化的一角,终于明白为何我国山水画是这样的色彩。
从甲骨文为开始,日就是一个️里加上一点,以显示这个圆圈和别的圆圈的区别和特殊。日再加上一横的“旦”,就是一幅太阳从地平面冉冉升起的画面。再说到大象,最初的甲骨文就是把大象画出来。我们的祖先发明的象形文字就是一幅幅图画,所以中国有“书画同源”的说法。
早期的中国人,在没有发明纸之前在陶器上作画,在进入青铜器时代后在铜器上作画。表达画面的技巧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从“线条”、“涂面”、“流白”到“刻”、“印”、“拓”。颜色也从红色(铁矿石中得来)黑色(含锰的矿石),各种自然石头中得到的颜色,学会用金和白银镶嵌在铜器上。内容上也从曲线和直线组成的各种图案变成了各种图腾花纹。这样的铜器比之前的陶器更加坚固耐用也更精巧。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绘画,作者把这个阶段比喻成历史阶段的“美丽的少年”,作者说到“不但画了许多与人的生活有关的作品,同时,也开始表现人物的表情与动态。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们现在的画一般都是在纸或者布上的。中国目前最早画在布上的画,也是春秋战国时代留下来的,就是在湖南长沙发现的“帛画”。”
秦朝的画现在找不到了,但从秦代兵马俑上可以看出那个时代中国画的风格是写实风格。汉代开始中国的帛画的绘画内容开始变得更加的多样性,写实和幻想相结合。绘画的形式也更多样性,壁画,砖画。汉代的人们开始会幻想人可以飞翔,连动物也可以飞翔,在砖画上可以看到人骑在鱼身上,飞翔于云端的景象。甚至还有人和动物结合在一起的造型,一个动物长着八个人头,和希腊神话里的美杜莎的创作者有着共同的想象力。而汉代的陶器上的绘画的颜色更加的丰富多彩,被称作彩绘陶。但是,因为毛笔这个绘画工具的特殊性,中国汉代以后的绘画,都大量向线条发展,而不那么重视色彩。这种完全以线条勾勒出来的绘画,变成了中国绘画最大的特点。而“书画同源”,中国人写字和绘画用的是同一种工具——-毛笔,因为“中锋”的使用,书法的线条也发生了变化,汉代的书法被称作为“隶书”。随着国土的扩大,边境从汉代到魏晋时代一直都在施行“屯垦制”,在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时代的壁画反应的就是那时候的兵农的屯垦生活。而魏晋时代南方的绘画是怎样的呢。《竹林七贤、荣启期》的砖画上的线条十分秀丽,似乎粗细都一样,都是用毛笔的中锋画出来的,叫做“春蚕吐丝”。而运用这种画法特别出名,也是古代第一个我们认识的画家就是顾恺之。在顾恺之之前,中国的许多画家只是工匠。到了顾恺之之后,中国画家多半也是文人,要读历史、哲学,也要能作诗或弹琴。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以张华的文章为依据创作的。《洛神赋图》是以《洛神赋》这个中国名著为依据,进行的创作。魏晋时代的北方因为受到,外来少数民族信仰佛教的影响,佛教的宗教内容成为绘画最主要的题材,用色也更加的鲜艳大胆,绘画中的人物造型也有很强的印度风格。到了西魏的时代,绘画中的人物造型和建筑式样,已经转变成汉族的式样,看着这些绘画的演变,同时也看到了外来文化被同化的经过。西魏时代的敦煌壁画不再只是一律以佛教为主题,恢复了描写生活的写实绘画。受到外来宗教的影响后,中国人自己对生活的描写能力,又逐渐抬头。
到了唐代,敦煌的壁画更让人看的赏心悦目,北魏的印度风,转变成成熟的中国式佛教艺术,菩萨的形象开始变得女性化,很像母亲一般。绘画故事内容也不再是血淋淋的印度佛教故事而是安静祥和的,以“净土”为题材。让人更加虔诚的信仰佛教,引人十分向往“净土”中的幸福生活。唐代的宫廷画也是非常发达的。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卷和《步辇图》卷中皇帝都身材魁梧,陪衬之人都十分卑微。这种突出主要人物的画法在阎立本的绘画中十分明显。这让我想起了西方的大卫画笔下的拿破仑。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画中人物都用线条勾勒,线条非常生动有力。在很大的壁画上,几尺长的线条,好像被风吹动,在空中飞扬一般,被后人称为“吴带当风”。唐玄宗后,国力势微,由之前宣扬国威的绘画内容转变为描绘唐代宫廷妇女多姿多彩的生活。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卷,这些宫廷女子所穿的半透明的丝绸外衣下的胳膊和衣裙的花纹都描画的如此生动细致。让人十分佩服画家的高超的技艺。而唐朝和汉代一样是开拓疆土的时代,马匹作为重要的征战工具,也是绘画的主题之一。唐太宗的墓中有他生前所骑的六匹骏马的雕像《昭陵六骏》,还有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韩幹为唐玄宗的爱马所画的《照夜白》。这些都是非常著名的以马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唐朝的绘画是多方面发展的,山水画被后代称为“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这一类的山水画喜欢用很浓艳的青绿色来涂染,有时也加入金色,造成很华丽的效果。《明皇幸蜀图》这是中国最早的山水画。唐朝的大诗人王维是中国“文人画”的鼻祖。这种画,不用太多颜色,不像宫廷画那么艳丽。用的主要是墨,所以画面看起来很淡雅。王维对后人的影响很大,使得一千年间,画山水多用水墨,而不用青绿了。
唐灭亡后的五代时期,那时候的画家开始用比较干的毛笔,在岩石上做出纹理,就叫做“皴”。后来中国画山水的画家,都用到“皴”。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都开创了中国山水墨画的技法,成为后代很多画家的学习对象。五代时期的画家在宗教画中也出现了变化,开始喜欢画罗汉,动作表情很夸张,像动漫一样。随着绘画技法的复杂,学习绘画的人,在创新之前,必须先学习前人的成就,继承传统。这就是唐宋之后画派的兴盛的原因,也涌现出很多父子画家。如黄筌和黄居寀。他们父子的花鸟图就画的十分惟妙惟肖。这个时代的也吸收和包容了外国传来的画风,绘画形式也十分多变,如《丹枫呦鹿图》。
而到了宋代,宋人的“格物”的哲学思想主导着绘画上,就产生了许多非常写实的、严谨的花鸟画。唐代尚武,宋代重文,绘画主题也由政治主体,转为世界上美丽的花鸟鱼虫。这是中国花鸟画的黄金时代。宋代山水画经过五代的四位巨匠的努力已经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宋代画家对每一种岩石的质地、皴法都做了研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仔细加以观察分析,所以都有那么非凡的成就。他们的画作都值得细致的欣赏。因为北宋的画家要画大山,所以很多画都是直立式的,我们称为“立轴”。南宋为了要表达河流,因此常常画成横的样式,称为“横卷”或“长卷”。南宋的画家还喜欢把“诗”、“书”、“画”结合在一起,从此中国的文人画家越来越难做了。由于宋代的经济繁荣、商业发达,所以出现了人群聚集的城市,而描写城市生活最有名的一张画,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宋代灭亡后,很悲哀很愤怒的文人,远离了城市,隐居山林,这些文人因为在山水中住久了,就慢慢从悲哀愤怒中安静下来,这种安静平凡就是元代文人画家追求的境界。
元朝的灭亡,元代文人崇尚的隐逸的态度也改变了。明代的画家有一种入世的精神,更具有人间性,更关心现实的生活。沈周、文徵明、唐伯虎的画作都可以看出。
从明朝到清朝的这一段时间,有许多欧洲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绘画观念和技法。代表作有明代《沈周像》和清代外籍画家郎世宁的《乾隆帝及皇后卷》。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和西方接触更加平凡,中国涌现出很多市民画家,并把绘画当做一种事业来谋生。
到了民国时期,齐白石把以前画家从不画在画中的东西都画了出来。例如:蝗虫、老鼠、扫把、蜡烛甚至牛粪、蝌蚪,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东西都一一进入画中。中国画原有的清雅孤高的面貌,经过他这一改,就变得更具有民间的活泼精神了。徐悲鸿是最早的学习西方绘画的中国画家之一,他用中国画水墨画的工具,加上西方的技巧训练,创造了一种新的中国水墨画。
洋洋洒洒写了一堆,实在是中华绘画之璀璨,觉得哪个都想与大家分享。喜爱这本书,书中的照片并不能完全展示这些艺术品的精美,期待游历书中所提及的各个博物馆时能亲眼目睹这些中华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