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逐渐失去了阅读的能力

图片发自App


刚刚整理了一遍书柜,发现一个惊人的数据。2016年全年我购入纸质书80本,实际阅读完成61本,剩下的19本中,直到现在还有三本的塑料包装没有被拆开。2017年截止到今天,我共购入纸质书49本,实际阅读完成30本,巧合的是,依然剩下了19本没有读完,这次,是有整整两套,八本直接未曾拆封。

另外一个统计数据,在我的书柜中70%的书籍为历史和社科类,20%为语言学习,剩下10%才是一些小众的涉猎以及小说等等。但是令我自己始料未及的是,翻开手机和kindle,这两年下载并完成阅读的网络小说和流行文章,竟然达到了140本,除了一部分像《默读》这种逻辑性非常强的非典型性BL小说和《爱·始于冬季》之类很难买到纸质书籍的小众读物之外,剩下的,是酣畅淋漓的网络爱情小说,宫斗,职场斗争占了主流。

对于以上的数据我先声明两点:第一,我是正在学习写作的初级小说写手,因此阅读同类作品是学习的过程,并没有觉得这样的作品没有思想性;第二,我必须承认的是,在阅读时,我越来越被“体验感”和“代入感”以及简单的“快感”主导,而逐渐忽略了深层挖掘和思索的过程,典型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也就是说,我的阅读习惯,已经被悄然地改变了。

最多也就是在两年前,我有每周在朋友圈为朋友们推荐读物的习惯,不仅拍了照片,写了简单的内容分析,有时还将书中那些灵光闪耀的句子摘抄出来,以求共赏。如今想来,那个时候我已经有了作为一个读物博主的雏形;然而我也记不清楚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内容从我的微博和朋友圈消失了。我无法再对朋友提出的阅读推荐提出建议,脑海中闪过的,常常也是一些简单旖旎的故事情节;更可怕的是,最近想要捡回阅读时的激情,却发现要逼着自己才能做得到。

有朋友说,这大概是现代都市生活带给我们的通病吧,习惯于沉浸在和自己无关的喜怒哀乐当中,一切信息都从手机中得来,声情并茂;而真的捧起一本书在灯下阅读时,翻过的一张张书页,是催眠的良方,不再是提神剂。

不由得回想起自己的大学时期,那时候,学校的新校区还未建设完工,于是图书馆临时征用了两栋教学楼的各自两层。因为空间有限,总是人满为患。比起现在,当年的时间真的是一寸光阴一寸金。每周二十节大课从早到晚,然而就算是赶着下课的间隙,也要去把感兴趣的书籍借出,而一旦有整段时间的空闲,便准时去四号楼一层报到。那年在图书馆里,自己学完了日语基础;也在图书馆里,读完了山居笔记;那年木心先生的从前慢还没有被引用到各种清新的小品文中,然而我在高等英语的扉页上炒了一遍又一遍;那年我只是听说它晦涩,便逼着自己花了两个月时间读完原文的《尤利西斯》,只是为了证明其实我并不笨。

现在想想,抄下来的书,青葱的时光,回忆起来,从前慢。

手边的书是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所著的《文明的度量》,一本主题我曾经为之痴迷,而如今阅读起来却觉得吃力的历史研究书籍。内容简而言之就是“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将它重新拿起,回归到最原始的阅读状态。遇到不明之处,可以追本溯源;遇到共鸣之处,可以批注自家之言。不得不承认,是没有读网络小说和心灵鸡汤那么一目十行外加心花怒放。然而重拾本心,也算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

有时候扪心自问,是不是当今信息技术的发达制约了我们阅读的能力,我们更倾向于图文并茂,或者在嬉笑怒骂的视频,综艺,电视剧中就学到了在世上生存的各种能力?答案当然不是,毕竟任何科技的发展只是为了让人们生活的更加舒适,却并不意味着更加懒惰。当我选择了被动的接受简单的设定,就必须承认自己和”布局者“之间的差距。

所以,还是当主动追求的探索者和造梦者来得更加有成就感。另外悄悄地说一句,我人生最大的梦想,是做一名图书馆馆长。

最后引用于先生的诗一首:“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共勉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如何逐渐失去了阅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