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养蛙刷屏现象后的深层用户洞察

佛系养蛙刷屏现象后的深层用户洞察_第1张图片

最近,堂主已经升级为蛙母了,每天除了担心自己的发际线和KPI外,还要担心我的崽,出没出门,吃饭了没,有没有找到抽烟、喝酒、烫头的Homie。看着别人家的崽带回了小姐姐,飞蛾带着上天,我家蛙因为贫穷还在独自探索下水道,心酸…… 

佛系养蛙刷屏现象后的深层用户洞察_第2张图片

朋友圈里一半养蛙一半养总裁。从票圈到微博,从知乎到新闻,蛙母云集,前两个月还在养老公的小姐姐小哥哥,现在张口闭口都是蛙儿子。

不仅如此,不甘寂寞的金主爸爸们也纷纷开始了跨界养蛙大战:

佛系养蛙刷屏现象后的深层用户洞察_第3张图片

在没有中文版、没有运营推广的情况下,青蛙旅行成功登顶APP STORE免费游戏榜首。

堂主等着蛙儿子回家的同时也在思考,为啥这款游戏能够刷屏票圈并拥有极强的自传播能力?为啥一款两个场景的游戏,能够实现近0成本的运营和用户获取?有没有可以运用到广告投放中的技巧呢?

也许是因为我家蛙浪的太久,堂主在分析很久后,发现这款简单的游戏能刷屏源于深刻的用户洞察。


1. 求异心理,千人千蛙 

个性化的定制,实现千人千蛙,你的蛙是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蛙,从自定义名字,包裹、明信片、生活方式都不同,你的蛙是宅还是浪都是随机的,在这些随机的饲养过程中,蛙的个性会进一步加强。

“这是你家蛙”

“不,这是你家崽”


2. 情感寄托,自我实现 

焦虑:焦虑已经成为2017年的关键词,一场“秃“如其来的焦虑,一段“丧”的日子,用户更需要一种轻的方式去寄托自己的说走就走的梦想。

而蛙蛙的生活节奏,像一面镜子,照出了90后群体的理想自我。慢条斯理的吃饭,写信,连续看书几个小时专注又认真,做起手工好像永远都不会累。在家里待的闷了,就收拾好行囊,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欣赏不一样的风景,认识不一样的朋友。


3. 场景重现,亲情诉求 

佛系养蛙刷屏现象后的深层用户洞察_第4张图片
终于认识朋友了,别总耗着,要多认识一些,在家靠父母(我),出门靠朋友。


佛系养蛙刷屏现象后的深层用户洞察_第5张图片
崽儿啊,吃饭吃一个多小时了,胃受不了,出去逛逛消消食吧。


佛系养蛙刷屏现象后的深层用户洞察_第6张图片
高速公路这么危险你也敢上去,被车压扁了可怎么办。


从深层出发,交换身份——情感牌 。如果说借势营销当属杜蕾斯,但是对于情感的运用,青蛙旅行简直是标杆。

在外漂泊打拼的年轻人,心底深处有种浓浓的亲情羁绊,游戏中交换视角和身份,让用户从父母的角度,去看自己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熟悉的场景:

为啥出门那么久,还不回家

为啥老在家里,别闷坏了

咋老一个人呢,都没有朋友

咋还不寄明信片,一点消息都没有

……

正是这些熟悉的场景,激发了用户的深层情感诉求。


4. 好友彩蛋——注入社交,迷上游戏 

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特产和明信片,不一样的佛系好友的串门,用户不知道他们会什么时候来、会带来什么。这种未知带来的好奇和期待,使得整体的产品用户留存与活跃度大大提升。明信片分享,增强了游戏社交体验,进而提升用户粘度。

对于广告的优化投放也是一样,深刻的用户洞察,从用户出发的广告创意才能尽可能的降低用户漏斗中的跳出率,提升后续转化,延长用户生命周期,提升CLV。

你家的蛙儿砸多久没有回来看你了?


佛系养蛙刷屏现象后的深层用户洞察_第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佛系养蛙刷屏现象后的深层用户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