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女性时尚杂志上看到《我在哈佛学到的人脉课》一书的推荐,除去标题党不说,作者的实力还是杠杠的,从基金商业翘楚到日本公务省的青年领袖,她都做到了非常优秀的地步。听一听这样的人怎么样谈“人脉”,是一次不可多得的体验。
说到“人脉”,虎躯为之一振,生怕又被身边的喷子说,地位不高背景一般,何以谈人脉啊。不是流行一个经典的梗子吗,递名片加朋友圈就以为跟明星大佬很熟了,但是人家一转身就把你给忘了。只有对等的身份和地位,并且能够心甘情愿付出对应的价值,才有人脉一说。
所以我们都在低调地谈人脉,不敢太高调地暴露自己的野心。
“构筑人脉,不是为了巧妙地利用门路生存,而是为了获得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
这句话出自于本书,也是作者的核心理念。因为不凡的人生经历及接触过不少优异的商业人士,她对于成功的人生略知一二,也能够总结出很实际的“人脉螺旋模型”。
“人脉螺旋模型”拥有五个阶段,个人从底层开始,按照顺序付诸实践,辅助商业人生一步步螺旋上升。
1、给自己贴上标签。鉴别自己属于哪方面的人才,清楚地亮出自我推销的重点
2、作出实际的成果。作出实际成果来,让别人对你刮目相看
3、扩展有帮助的朋友圈。相互试验自己的内容,相互切磋交流,共创下一个人生阶段
4、散播自己的信息。有耕耘就有收获,说不定什么时候别人就想到你了
5、积极争取挑战的机会。挑战超出自己实力的工作,提高人脉层次
贴标签也是个技术活
说起来,以上的事情大家都尝试过,但是系统而持续地去做,这应该是大家没有想到的。即使是贴标签这么简单的事情,也要经过很多次实验,才能发掘令人惊叹的效果,原来你是这样的一个人啊……契合度高的标签,不仅为人熟知,也能够让朋友更轻易地替你传播。
我参加过一次拆书帮的活动,第一个环节是给出自我的三个标签。一下子也没想清楚,而且我只能很敷衍地给出了跟工作相关的标签:阅读、创业和市场…… 这是一个大问题,得好好反思一下了。参加活动人那么多,有些人说自己是幼师,有些说自己是业余形象设计师,有人说自己组织现金流游戏,都是很好的标签形式。如果自我定义不明晰,又何尝让他人记住你呢?
不提升就会惨遭淘汰
把自己打磨成专家的同时,朋友圈的扩展也是可圈可点的一个技巧。说实话,也许作者是高端的圈子,要求严格,所以她谈及的做法颇为苛刻。
很多职场人都知道积累人脉的重要性,也想方设法积累人脉,其实积累人脉最重要的一点如冈岛悦子小姐(作者本人)所说:自己一定要做出成绩。By 孙正义
提升自己是奠基的第一步。一个人走很远,一群人走更快,远在日本也是有类似的理念的,相信这是共性。说到苛刻的方法,书中提出了组建高质量学习圈的要求,组建思维碰撞、互帮互助的一个学习会,选择学习伙伴的要领就是这个人“是否有明确的标签”,“是否有证明标签的内容”,作为判断的标准。
正如我们选择别人,别人也会选择自己,如果没有达到这一层次的要求,就只能退回到下一等层次,提升自己。
与其说我们能从书中找到方法论,不如说是要及早认清社会竞争的残酷。如果没有可宣传的内容,很多有目的的会面和交谈仍旧是无效的。
努力拔高人脉的层次
书中传达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人脉的层次。俗话说,量变形成质变,做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感应到新变化,提升一个层次,构筑人脉也不例外。螺旋模型有五步,每绕完一圈,人脉层次就得到一次提升,发挥自我影响力的舞台也随之拔高,让你看到更宽阔的视野。
经历过不同学习会的人,相信会有类似的感觉,这里的人竟然和我一样卯足劲地努力呢,一种找到了组织的归属感油然而生。而处在一个层次稍微高一点的群体中,你的学习欲望会被点燃,哇他们说的话延展性这么强,我也不能落后于人。新的人脉就像一面镜子,可以让你看出自己目前能力的不足之处,以及你想成为的样子。
总而言之,策略性布局是读书后的最大的收获,反观这五步螺旋模型,其中又要付出多少努力呢?通常的误区在于,人脉对我们来说为时过早,而一部分积极的伙伴,会过于夸大人脉的重要性。
构筑人脉不亚于感性艺术,自由是我们的追求,除了人身自由、财富自由,工作方式也是能够自由创造的。个人有了品牌,即使放到了哪里,都有不输于平台本身的气势,而通过人脉的牵线搭桥,就有了自由工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