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真正的阅读者》作者吴欣歆
一、整本书阅读的课标解读:
(一)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量要求
“义务教育课标”在“课程思路”部分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课程目标与内容”具体规定了不同学段课外阅读数量。
具体如下:
第一学段 :课外阅读数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数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第四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不同学段阅读速度与阅读时间规划、每天阅读量
第一学段:每分钟150字左右 (每天阅读10分钟, 数量1500字数)
第二学段:每分钟250字左右 (每天阅读15分钟, 数量3750字数)
第三学段每分钟350字左右 (每天阅读20分钟, 数量7000字数)
第四学段:每分钟450字左右 (每天阅读25分钟, 数量11250字数)
高中阶段:每分钟550字左右 (每天阅读30分钟, 数量16500字数)
阅读速度的提升和阅读量的提高让学生获得了更为强烈的阅读愉悦感和成就感,阅读能力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遗憾的是学生各个阶段阅读能力的发展并不均衡,小学三年级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低潮期”,也是阅读能力发展的“低潮期”“分水岭”。原因是汉字回生和阅读能力发展不均衡两个方面。越早学会默读的学生,其阅读速度提高越快,通过阅读获得的信息量也越大,取得良好学业成绩的可能性也越大。正因为如此,国际上阅读能力测试非常关注三年级学生。因此,要抓住关键期,让学生阅读平稳过渡。
“义务课标”对于阅读量的规定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学生阅读行为的描述,是对学生阅读习惯养成过程的“量”的规划,旨在依托稳定的阅读行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终生学习打好基础。
(二)阅读视野要求
“义教课标”附录提供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等
寓言,如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
故事,如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艾青诗选》等
长篇文学作品名著,有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
课标要求要涵盖三大领域:
1.文学 文学作品是学生阅读主要内容,包括散文、诗歌、喜剧、小说四类
2、科学 阅读科学经典,学生可以看到别样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严谨的表达。
3、历史 “历史是一个民族、国家形成发展极其盛衰兴亡真实记录”,培根曾说“读史使人聪慧”阅读历史书籍还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规律,形成历史观念。
(二)实施评价的要点:
1、选择阅读书目:“义务教育课标”提出“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自主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自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需要注意的是,教材中出现的长篇作品节选,其教学价值的一个方面就是引导学生关注“原典”,经由节选文字的阅读走进整本书的阅读。
2、探索合理阅读门径
“门径””就是阅读的一般方法、途径,就整本书的门径而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阅读的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阅读阶段、反思阶段。
准备阶段是对书册大致了解,更为关键的是评估自己的阅读兴趣,做出理智的阅读决定。这样学生就有了由内而外的阅读动力,有了坚持阅读的力量。
阅读阶段包括通读和选择重点研读。
反思阶段重点是追问阅读收获,以及在阅读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教训,促进未来阅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教师要督促学生采用撰写阅读笔记的形式记录阅读成果……
(2)阅读的一般过程
阅读需要从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回到整本书,我们可以更为清晰。
(3)阅读的理论工具
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可以不专门学习文艺理论,但教师心中要有理论,教师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活动,要符合文本解读的基本理论,或者包含文学的基本理论。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义务教育课标”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良好氛围应该有以下三种表现:
(1)每天坚持阅读。形成阅读行为与阅读收获的良性循环。由阅读稳定性而形成的阅读韧性。
(2)形成讨论环境
阅读需要“学而时习之”,还需要“有朋自远方来”,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心得体会,可以跟同学交流分享,不同观点碰撞促进新的思考吗,引发新的探索。学生之间既存在认知水平差异,也存在个性化解读视角或阅读发现差异,每个观点对其他人来说都是差异性的学习资源,借助这一资源能够拓宽视野,打开思路,产生更为深刻、丰富的阅读体验。
(3)分享阅读经验
这里说的经验包括“读出了什么”,也包括“怎样读出来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该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平等地参与交流讨论,解答学生的疑惑“,也应该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独到的阅读见解”。
阅读时私人的事情,但阅读交流可以在公共平台进行。私人化的阅读与社交化的阅读分享相结合,能够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化学生的阅读思考。
4、丰富的表达交流形式
“重视学生课外阅读评价。应依据各学段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形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兴趣、习惯、品味、方法、和能力。”在整本书阅读的表达和交流方面主要提出了三种形式:
(1)过程性写作,主要是撰写读书笔记和提要,用提纲笔记梳理全书的结构框架,用心得笔记留存过程中的点滴思考,用摘要笔记记录重要信息建构阅读索引。也可表达个人的认识与思考。
(2)文学性写作
主要指续写和改写以及文学创作。续写可以借助联想和想象也可以自己创作。
(3)评论性写作
评论性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帮助学生养成思辨的习惯。
二、整本书阅读指导方案
(一)通读
重读是阅读经典的姿态。学生阅读整本书,未必能一字一句从头到尾读,他们集中精力有限,先睹为快的愿望强烈。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多次走进同一个文本,每次都有新发现,都会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必须说明的是,学生的每次通读都不应该被打扰,检测、交流一定要在学生“看完”之后进行。针对不同学生以下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1.阅读计划辅助的自主阅读
对于习惯良好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导他们依据自己的阅读速度制定读完一本书的完整计划表,每天完成阅读任务后简单记录心得。
2.阅读任务督促的顺序通读
对于习惯养成阶段的学生,建议教师设计完整的通读指导任务,帮助学生顺次完成整本书的阅读。
3.阅读活动引领的整体阅读
对于阅读能力较弱,阅读习惯不良的学生,顺次完成阅读任务具体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提供通整性的阅读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多次整体梳理文本,获得相对完整的印象。
(二)研读
研读推进阅读的深度。完成通读后,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独立阅读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可能由于深度不足无法提出问题。教师要有意识地在通读指导过程中诊断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研讨活动,推进学生阅读的深度。
研读是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重要环节,教师指导作用是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有些障碍和困难学生自己能发现,有些则需要教师去点拨。
三、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设计
学校教育中整本书阅读承载着教育功能,要在学生的语文学习、精神成长等方面发挥作用,需要班级授课制形态下课堂教学的支撑,借助课堂教学的帮助探索不同类型书目的阅读方法,引领学生发现自己的“阅读盲区”并树立关注意识,促进学生阅读过程中生成与深化个人体验。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式:读书会、工作坊、研究课。
以上是我阅读吴欣歆《培养真正的阅读者》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