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效应丨不让“自我”陌生,任谁都是锐不可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东坡

先来看一个笑话。

一个捕快奉命去捉拿一个和尚。差事办得顺利,他没费事就捉拿到了和尚。

这个捕快记性不好,回衙门前他怕落下什么,就列了个单子:包裹、雨伞、枷,文书、和尚、我。

苏东坡效应丨不让“自我”陌生,任谁都是锐不可当_第1张图片

捕快一路上反复念叨,就怕落下一件。

捕快善饮,每每打尖住店总要喝点。这天,两个人到了客栈,捕快照例要了酒菜。捕快想到一路上和尚很配合,就喊他一起。

结果,捕快被和尚灌醉,不省人事。半夜,和尚把捕快的头发剃光,并把枷锁套在了捕快身上,然后逃走了。

第二天,捕快酒醒后,怕喝酒误事,他盘点了一下,桌子上包裹雨伞都在,又摸摸自己的脖子,枷锁也在,再摸怀里,文书也在,可是和尚不见了。

苏东坡效应丨不让“自我”陌生,任谁都是锐不可当_第2张图片

情急之下他摸到了自己的光头,笑出了声,“还好,和尚没丢。”可是转而又想,“那我去了哪里?”

当然,这是一个笑话,现实中可能没人会像捕快这样,不认识自己。但不能够清晰认知“自我”的人却是大有人在。

认识自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苏东坡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东坡效应

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跟“自我”在一起,但大多数时候并不能清晰认识“自我”。而且,我们往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认识外部世界,忽略了自我。

无法清晰、正确认识自我,这种想象,被称为“苏东坡效应”。

关于“我是谁?”的终极哲学疑问,实际上也是寻找和认识“自我”的一种。

一个叫拉赛尔·康维尔的美国牧师曾经做个一个以“钻石宝地”为题的巡回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到了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跟苏东坡的那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故事中,印度人阿里·哈弗德原本家境殷实,但他为了寻找价值连城的钻石变卖自己的土地,四处寻找,最终破产。

让人遗憾的是,有人在阿里卖出的土地下发现了钻石矿。

康维尔通过这个真实的事件,告诉人们,你所追寻的东西可能一开始就在你手中,而你却对它视而不见。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自我”也是我们最熟悉却最不了解的一个“朋友”。

不要让“自我”陌生

认识自我,谈何容易。

每个人都是一个多面体,有长处也有短处,而你自己可能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面。

对没有认识的那些面,我们是陌生的,不了解那也是“自我”的一部分。

对“自我”陌生,往往由于我们不愿去审视、反省自己,只把目光对外,不去看看自己的内心,发现真实的自己。

如果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认清自己就只是时间问题,总有一天你会真正的了解自己。

认识“自我”的好处,就是“知己”,知己在知彼之前,了解自己就知道扬长避短。

发挥自己的长项,改进缺陷,是认识“自我”后的再完善。而一旦了解了“自我”,任谁都会锐不可当,一往无前。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东坡效应丨不让“自我”陌生,任谁都是锐不可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