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生活的的可能性 2017.24/52

昨天看到一则音箱产品的广告,因为引子是红透了的彩虹合唱团,我才有这个耐心看下去。歌并不如早先的那些出挑,但同推广的产品还算结合得好。见他们一年来接了不少的代言,觉得也是件挺好的事情。

然后就出现了音箱广告的正片,老人小孩男男女女,看似自言自语自说自话,结果都是对着边上一个白净的音箱发送语音指令,调取出戏曲、童话、讲座、语音书、语音菜谱、催眠音乐、天气预报等种种内容;而音箱也会用甜美自然的人声作答。整个片子画面干净明媚,环境优雅品质,角色都长着杂志上的脸孔,说起来是素人,却漂亮得一点都不日常。所有元素都努力衬托出产品的形象:简约,温暖,有品位,大概是想打造Wall·E第一眼看见Eva的怦然心动。

但奇怪的是,我在感受到广告短片美好的同时,却无法对产品核心的陪伴价值有一点共鸣。大概是看到了片中小女孩匍匐在地专注听故事的表情,却还是落寞的、孤单的,填补不了的空缺。

于是我开始想智能这件事情,这个突然在我们的日常被炒作起来的一个概念,当科学技术、网络条件发展到什么电子设备之间都可以连接,谁的一个行为都可以被记录成数据的时代,渐渐地设备就可以懂得你的需求,先你所想,比你更了解你想要什么。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念头,吸引到一时间所有领域都恨不得马上涉足到这个领域中来,好让科技真正以人为本、也让人们可以从种种矛盾中被解放。

如若真心如此,倒也无妨。但有多少企业是为着这个理想而去?前有打车软件,承诺着让出行变得美好,却在垄断后破坏了城市出租用车的根基和气质,让我在每次雨雪天气里,都没法顺利打车;现在又有共享单车,在一窝蜂的涌入后,引发的恶性竞争、烧钱比拼,而今已经形成烂大街的资源浪费,从曾经简单方便的最后一公里,到如今成片占据人行道公共区域,成为城市里难看的新顽疾。

不,理想是假,盈利是真。一个好的理想故事,可以吸引源源不断的风险投资,终于是为了股东,必须做大,做强,做到舍我其谁,做到至少能分一杯羹,不用去考虑道德底线和补救不了的副作用,毕竟——作为一个创业企业,首先,你要活下去。大家都是这么说的。

所以这一番利益熏心的大动干戈之后,人们的生活有变得更美好吗?可能开了一扇门,又在别处关上了窗。在解决某些问题的时候,又捅出别的问题来,还只能尴尬地半遮掩不敢承认。

当然,不是所有都有资格做到这种造成新问题的用户量级,大部分产品的智能化功能,只能够停留在广告里自嗨,顾客买回去便觉鸡肋了。

再者,智能或许能带来方便,但它真的能够带来温暖和幸福感么?假设步行在户外,下起雨来。这时你智能化的外套自动切换成了防水模式,帽子主动遮住头顶,你可能会觉得平和淡定,不用心急慌忙跑开避雨;但若是位陌生人递上一把伞,告诉你说ta刚好多带了一把,这把不妨给你,你内心应该会是喜出望外、充满感激,你的脸和眼角眉梢都是喜悦的,都是对这个人间的信任。

是因为不止一次,在日常或者旅途中,与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帮助与被帮助的经历,相互照应的善意里,传递着我们作为群居动物的本能,this is what we need,not some cold fancy technology。

并不是排斥,而是真心希望智能生活的意象,不是人与机器的对话,那样试图去解除孤独,唯有加倍的孤独。

你可能感兴趣的:(智能生活的的可能性 2017.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