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大教堂与市集》—— Ever

大教堂与市集》(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 Musings on Linux and Open Source by an Accidental Revolutionary)一书中提到了软工工程的两种开发模式,即大教堂模式和市集模式。作者认为“Given enough eyeballs, all bugs are shallow”,也就是支持市集模式。

我没有读过这篇文章,只是从维基百科上了稍稍了解了这本书的内容。从其观点来看,我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是鉴于当时的自由软件开发的现状。他不满于当时开发软件的低效率,而且,他认为,低效率的原因在于除错阶段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由此,他把开源软件的开发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大教堂模式,源码公开,但是开发过程有一个团体控制;一种是市集模式,同源源码公开,且源码放在互联网上供人阅览,并可以贡献代码,进行开发。并且提倡市集模式,认为在足够的人的检视之下,BUG将无处藏身。

这篇文章的影响是巨大的。目前,从开源软件的繁荣课件一斑。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市集模式是完美的。POUL-HENNING KAMP的文章Generation Lost in the Bazaar(中文版《有人负责,才有质量:写给在集市中迷失的一代》),就是对于市集模式的批判。这篇文章从目前FreeBSD的杂乱无章的现状入手,认为正式集市模式造成了这一切。Kamp认为,作为软件,所谓质量,只有在某人对它负责时才有意义,而这个某人只能是一个人,不能是几个人——二重奏除外。而目前的市集模式,没有一个人对某个东西负责,或者说所有人都对其负责,就意味着没有人负责。这就造成了现如今的FreeBSD系统中众多的软件没有规则的相互依赖,且众多的软件功能相似,没有完成软件工程一贯追求的代码复用。

在我来看,市集模式既然能为全世界所接受,必有其优点所在。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当然软工工程不能类比于“拾柴”,不过道理确实是这个道理。而后来Kamp的文章,则点明了其缺点所在——人多反而碍事。

其实,以我目前的观点,不论是市集模式还是大教堂模式,都有其优缺点所在(这在上文中已经可以看出),关键是找到其适用的场景。这个观点虽然中庸,不过确实是实话。我以为,大教堂模式,适用于小的项目,或者是团队中有一个技术大牛带领,不需要过多的人来指点。而市集模式,则是那种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的项目,且不论如何,应该有一个几个人的团体对于项目的整体走向、代码有绝对的控制力,否则,会造成Kamp所说的那种混乱局面。

我们当前的项目(学霸系统的UI之用户管理部分),可以说是类似于大教堂模式。之所以说,类似,是我们的源码并非在互联网上公开的,只是相像而已。一来因为项目比较小,如果非要应用市集模式,可能会有意见无法统一,浪费资源的问题。此外,除了本组的人外,也并没有人其他的一些人关注这个项目,不具备市集模式的要求,No enough ebyballs,bugs will not shallow。

题外: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总是会有想睡觉的冲动。我觉得原因主要是两个,一是阅读英文吃力,往往读了半天都读不进脑子;二是关于软工工程的文章并不是那么的吸引人,既无小说的引人入胜,亦无技术书籍的技术提升快感。如何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