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是怎样的经历

2014 年 11 月,电子工业出版社的编辑找到我,说希望写一本关于 D3.js 的书。其后,经过 6 个月的撰写和 3 个月的修订,近期已经正式发售。这段经历,令我有很多比学习技术本身更珍贵的感悟。特此撰文,希望能把这一段经历的前因后果、以及我的想法分享给大家。

为何开设专题站

必须要从我开始专题站开始讲起,开设的目的有二:

  1. 培养业余兴趣,学习技术。
  2. 帮助一些人,以助自己修身养性。

写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就整理成书了。其实我想强调的是第二点目的,我本来并不喜欢助人,一些事令我发生了改变。

这是一个深藏于内心的故事,想了千百遍,也不知能否叙述好,甚至不知是否该写。

我曾经不是一个好人。

大约是在 22 - 23 岁,我的人生发生了剧变。不是因为家庭、事业、爱情等因素,而是思想。今天,我几乎完全否定了 22 岁以前的思想体系,也否定了自己做出的所谓“成就”。

我说不是一个好人,不是指自己有实质的犯罪行为,而是心中的“狂傲、焦躁、恶意”。

我常在想,要分清一个人是善是恶,主要不在于其如何行止,而在于其是否存清明善念。否则,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行为,都可能是伤人的利剑。人力是微渺的,但相争之心却比任何事物都要可怕。竞争有两种:良性竞争和恶性竞争。

良性竞争,是希望别人比自己更好,同时自己也努力前进。

恶性竞争,是比起追求自己前进,优先选择阻碍他人。

良性竞争是值得追求的,但大多数竞争最终会变成恶性的。因为,恶性竞争比良性竞争要容易得多

大家都知道,不是努力就有成果的,这需要很多先天性和偶然性的条件(例如智商、身体、家世、机遇等)。在没有把握未来能否追上别人的时候,心中是不安的。如果不愿意落后于人,那唯一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把别人拉下来。这是很自然的思维,恶性竞争虽然可恨,但却是正常的、自然的。所以你会发现,习惯于恶性竞争的人,他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行为都是为了与人争利,都是为了去害一个人。脑海中充满了相争相斗之念,想脱身亦不可,只能不断地与人争斗来刺激自己,只有在刺激的那一瞬间感到快感。表面上,此人似乎很有志向,甚至他自己也这么认为,其实他的个人生活是无趣的、乏味的,这也更迫使他要出来与人竞争,以达到刺激自己的目的。乍一看与走火入魔无异,正是如此。你一定有所体会,这样的例子是俯拾皆是:

  • 高中,同学之间。这道题我会做,但是心里真犹豫是否要告诉你。尽管我知道这题对高考成绩影响不大,但就是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我也要让你少拿几分,那我的对手就少一个。
  • 家庭,亲戚之间。如果你家的小孩考上了大学,我不高兴。如果我家小孩没考上,那么我就尽一切可能地去抨击那所大学,或大学所在的城市,甚至宣扬“读书无用论”。无论如何,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恶心你一下。

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就是兄弟之间,这样的恶性竞争大量存在。

恶性竞争是否真的打击了敌人呢?不是,真正的敌人与你相处的时间不会很长,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敌人。能伤害的人只有朋友,因为他们可能因为工作和学习环境不得不与你长期相处。因此,恶性竞争是一种极耗资源、又无结果的竞争形式。

长年醉心于恶性竞争的人,可能有以下特征:

  • 性格暴躁,容易发怒,经不起挑拨。
  • 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利益,任何计划都以短期(3 个月以下)为限。
  • 言语带刺,热衷于讽刺、挖苦,虽然说话时可能是微笑的。
  • 追求个人能力,不善于与人合作共赢,希望自己是十项全能,什么都能做。
  • 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
  • 看起来胸怀大志,想干一番大事业。

有一点要说明,这种人的能力可能并不弱,在适合于一个人能干成的事业上,可能成就还不错。但真正的大事,岂有一个人能干成的?必须追求合作、分享、团结、共赢。在这方面,醉心于恶性竞争的人是非常过敏的,对团队也是非常危险的。

我以前正是这种人,虽不知到了何种地步,但如今懊悔不已。

22 岁那年,我大病了一场。我做梦都想不到,竟然会有“睡了一觉没好,再睡一觉也没好,再睡一觉还没好”的病。大病之初,近乎疯狂地求医用药,但是医生们说法不一,病因始终不明确。那种十天半月也无法入睡、走路都头晕的回忆,如今想来仍觉心寒。虽非致命的疾病,但却痛苦不堪。试了各种方法都不见效,心里渐渐有了放弃治疗的念头。与此同时,我赴日本留学的旅途开始了。虽然身体状况不佳,但是多年的计划不能轻言放弃,再说反正也治不好,去哪也没差。

日本,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相对安定和谐的国家。到日本之后虽有求医,但并没有过多积极的治疗,其中原因也不必多说。日本与中国不同,早已过了社会高速发展的阶段,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相对较淡,在这里心情容易平静。我已经不能再与人竞争了,因为当一个人对身体的未来都没有把握的时候,是不会与人竞争的。由于心绪纷乱,病情又不见好转,我买了一些中国古籍来读。在这之前,我并不认为这些书有多大用处。

安宁的环境能够抚慰心灵,中国古人讲究的修身之术更是净化人心的妙法。渐渐地,我开始厌恶以前的自己,开始试着改变做事的方式,开始尝试去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身体竟然好了不少。经过 1 年多的时间,在我已经完全不在乎它是否能康复的情况下,奇迹般地好了。

我相信,如果详加检查,我的疾病必然有医学上的解释。但是如今想来,那何尝不是我的骄狂之病、暴躁之病。当心情真正平静的时候,疾病自然不药而愈。我仍然记得,刚开始求医那一段时间,迫切要康复的心情、那种不甘心,已经令我是非不分、心魔深种。即便真的是查明病因,治好了身体的疾病,我想仍然不能康复,因为心病得更重。

这正是我所说的习惯于恶性竞争的苦果。

除了我的家人,这段经历没有告诉过任何人,现在将它写出来仍然需要勇气。因为,承认自己的缺点,对任何人都是痛苦的,我也一样。

病好了之后,我继续阅读了不少中国古籍,随着时间推移,我的思想、行为发生极大的变化:

  • 不急于求成,认为短期内能成的事没有多大意义。
  • 立计划至少一年,力求循序渐进、缓缓而行,更具毅力和前瞻性。
  • 喜欢将事情分成若干次来做,做不完也心怀坦荡。
  • 喜欢感悟自然,享受平淡。
  • 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教人东西不有所保留。

近年来潜心研读儒佛道三家学说,修身养性,再加上注意作息规律,顺应四时,勤于锻炼。无论是身体还是心境,远胜患病之前。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仍然选择要患这场病。按照我原来的心态,最终恐怕除了入邪疯狂没有第二种可能。

近来,我更是有切身的体会。现在的心境,对于越是需要长时间的任务,优势就越明显。而且不存恶意的相争之心,会让你更追求完美。因为对于做一件事,如果你的目的就是为了与人相争,斗争结束,也就不会继续改善这件事了。如果仅仅是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不存相争之心,那么你必然会想方设法地改进。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但是,不存相争之心谈何容易。吃饭、走路、睡觉,不存相争之心容易;比赛、工作之时无相争之心却极难。如能做到,不但能胜出比试,而且心情又能平静如水,对胜败已经毫不在意。

儒、佛、道,是中华价值观的骨架。三家虽然理论体系不同,但是殊途同归,它们所要达到的境界是相似的:

  • 儒家希望最后达到“仁者无敌”的境界。
  • 佛家希望最后去除“人我四相”,达到“空”的境界。于人我之分、胜败之属,尽皆视作水中月、镜中花,如梦幻泡影。
  • 道家希望最后达到“道”。最接近“道”的是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我的技术能力,从来都算不上强。但是能否帮助人,与技术足够与否没有任何关系。在写文章的时候,我尽可能写得让人简单易懂,自己懂是一回事,我更希望能把别人教会,而且是更快的、更好的。对于留言、邮件或 QQ 咨询,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都尽可能做了耐心地回答。虽然有时太忙或者人太多,也存在不少草草了事的情况,但是胸中坦荡,绝无害人之心、保留之心。

我希望做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事,帮助别人,更是帮助自己。

写书前后的心理

当电子工业出版社希望我出书的时候,我真的很高兴能把自己的文章分享出去。虽然我的文章绝对不是精品,但是对于需要的人自然是有帮助的。如果在市场上没有得到好评,或者没有好的销量呢?这不过是天道使然,如今的我实在看不出它们有多么重要。

写书前后,我的心情是始终平静的,并没有因此而过喜过悲。近两年来,我努力学习克制情绪起伏、磨练心性,不仅仅是面部表情上看来平静,而且心里也不会有太大起伏。虽不能说已经“胸怀空明,不萦万物”,但是对于得失成败却能看得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既能奋发不休,又能“尽人事,安天命”。能做得成就做,做不成就放弃,顺应自然,遵循天道。

写书是要花很长时间的,要耗费很多精力。如果写书的目的不明确,这个过程是比较痛苦的。

那么,我应该如何告诉自己:我是为什么要写书呢?

为了钱吗?不可能。像这种技术书籍卖不了不少,恐怕能拿到手的钱还不如腾讯新入职员工 1 个月的工资。如果好好利用 6 个月的时间,赚到的恐怕比卖书多得多。

为了名吗?不可能。还是一个问题,技术书销量一般不高,1500 本就不错了。更何况,谁买技术书后记住作者的名字了?

不能指望靠写一本技术书来直接获取名利。那么,难道是为了写完后在朋友面前炫耀一下,以逞自己之能?最好不要这么做。

如果是向喜欢恶意竞争的朋友炫耀,他必定会先奉承一番,说几句好话,然后极尽所能地冷嘲热讽,炫耀等于自讨苦吃,你喜欢这样吗?

如果是你真正的挚友,那么他自然会祝福你,不仅会让你高兴,他自己也会高兴。在真正的朋友面前,你却又是不需要炫耀的。

真正的挚友,在人的一生中是极少的,恐怕绝大多数是处于与恶意竞争状态的朋友。两个人,从互相不认识变成挚友,需要经历很多次思想的碰撞与磨合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1. 首先,要相互认识,需要有机缘。
  2. 其次,从认识到聊天、吃饭、娱乐,需要有相似的兴趣爱好或言语投机。
  3. 然后,从聊天到交心,需要互相理解和包容对方的思想。对方的思想不可能与自己完全相同,互相包容很难做到。成年人与小孩不同,是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一般在 20 - 25 岁形成,这是一整套支撑自己生活的体系,也包含对社会或政府的看法。它对每个人都很重要,谁都不愿意受到别人直接的批评。当两个人的价值观发生激烈对立的时候,需要两个人都做到求同存异
  4. 最后,要避免两人之间的恶性竞争,互相扶持,共同进步,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当完成以上阶段后,才能有两人亲密无间地配合,这可能至少需要 1 年的时间,你愿意花那么长时间去培养一段友情吗?如果能找到 3 - 5 个这样的人组成团队,那么在任何事业上成功的可能性都是很大的,而且这几个人真的不一定需要太聪明的。

真正的挚友之间,是接近于没有讽刺、奉承、猜忌、嫉妒的,无论任何时候,你见到他都很高兴,有困难时互相帮助更是不需要言语。即便交谈中有些冲突,但两人之间绝无害人之心,关系十分调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论语》

到了这种地步的朋友,根本不需要炫耀。因此,无论是恶意竞争的朋友还是真正的挚友,都没有炫耀的意义。

既然不为名利,不为炫耀,应该如何定位目的呢?我为自己找了两个写书的理由:

  1. 学好这项技术。写书之前,我对 D3.js 也是一知半解,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写作完之后才真正算掌握得算不错了。其实有教学经验的人应该知道:一项知识,如果能给人讲解明白,才是真正懂了。
  2. 这本书可作为自己和读者学习和查询的工具书。这本书的知识算是比较全面的,适合初学者学习,也适合作为查询的工具书。

写书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这本书共有 400 页,我给自己下的任务是每天 3 页。但是为了这 3 页,可能需要花费 3-4个小时。我也有本职工作,不可能为了写书把其他的事都放下,刚才也说了写书并不会有什么实质的名利收益。写了三分之一的时候,就是 2 月份左右,确实感到很疲劳。正好此时,我的妻子确认怀上了我家小孩,给予了我莫大的干劲。

有一点我反复强调的是:我绝不是要写一本很厉害的书,而是为了要写一本能够帮助人的书、能够分享知识的书。我一直建议读者先免费阅读本站内的文章,如果觉得确实需要,再进行购买,这样才能物有所值,我无意去欺骗任何一个人,更不追求销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金刚经》

结束语

我所写的一切文章,绝非要强迫任何人都按照我的观点来行事,而是为了分享自己的想法。我认同思想的多元化对社会是最好的。本文不针对任何个人、团体、宗教、民族、国家,如果与您的想法相冲突,令您不快,还望见谅。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得随笔,D3.js,写书,经历,技术,相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