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篇古诗赏析

唐诗赏析

前言

今天赏析的古诗是李商隐的《贾生》。 这首唐诗是我高中最喜欢的一首,“不问苍天问鬼神”堪称一绝。李商隐是晚唐诗人,其代表作为《锦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便出自于他笔下。
补充个小知识点: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小李杜”,李白和杜甫合称“大李杜 "


一.古诗原文

贾生 (唐·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二.字词解释

宣室:汉未央宫前正室;
逐臣:指贾谊曾被贬谪。
才调:才气。

可怜:可惜,可叹。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虚:空自,徒然。
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

三.古诗翻译

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

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

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

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


四.古诗解读

1.李商隐的背景介绍

要读懂这首诗,首先需要了解李商隐的背景——李商隐早期多次科举考试,未被录取,终于在837年,李商隐进士及第,收到 泾原节度使 王茂元的聘请,收邀作为幕僚。王茂元见到李商隐后,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并将女儿(王晏媄)嫁给了他。李商隐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岳父)幕僚。不幸的是,卷入了“牛李党争”(牛李党争是指唐末 牛僧孺和李德裕的官僚集团的政治斗争,李商隐早年间收到“牛派”令狐楚的帮助,故被打上了“牛派”标签),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末年,病逝于郑州。

2.“贾生”介绍

贾生,名贾谊,又称贾太傅、贾长沙,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 河南郡守 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但是在二十三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作为老师教导监管梁怀王,梁怀王由于意外坠马而死,贾谊认为这是自己没有照顾好梁怀王,深感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代表作:《过秦论》、《吊屈原赋》。

3.诗句分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首句从正面着笔,描述的是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被皇帝召见。诗句用词精准,丝毫不露贬意(作者觉得贾谊虽然被贬过,但丝毫不影响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


次句侧面表现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即才能与风调(举止和言行),“才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不禁感慨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这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前两句塑造了)。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狡猾与高明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 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
作者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表面上看,作者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没有直接说他昏庸误国,只说是“文帝很可惜”,其实却隐含着深刻的嘲讽,可谓看似轻而实重。
作者虽在这里只轻轻一点(说成“可怜”),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文帝如此推重贤者,作者为何要说是“可怜”呢?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鹄:[ gǔ ]箭靶子的中心)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贾谊作为被贬官员,听到文帝征召自己入宫,自己马不停蹄地来到宫中。看到文帝晚上还愿意请教自己问题(以为是要问自己治国之策),满心欢喜,结果问的都是关于鬼神一类的问题。贾谊原以为皇帝问完鬼神之后会问自己对国家治理的想法,结果等到的是“让自己回去” 离开皇宫的时候,不用多想,就能想到贾谊的内心多么复杂。自己才华横溢,被贬非但没有怀恨君王,一直等待能够有一天能把自己的能录贡献于治理国家,可是这次将自己召进入宫,问的都是于政事无关的鬼神问题,心理充满无尽无奈。

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

点破而不说尽,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 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作者讽汉文实讽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五.总结回顾

李商隐写诗的风格就是缠绵、细腻。很多问题并不直说,交给后人取评价。“可怜夜半虚前席”,可怜的不仅有汉文帝,还可怜贾谊,只能说贾谊“生不逢时” 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李商隐和贾谊都是很有才华的一类人,一个是被群臣极度排挤,一个是官路不顺,毫无疑问的是,他们不仅仅是因为没有明主,更多的是所生时代的限制。他们因时代所影响(没有将才华用于治理国家上),同时时代也因他们而精彩(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精神财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笔记,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