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AIN语句提供有关MySQL如何执行语句的信息。EXPLAIN可以作用于SELECT、DELETE、INSERT、REPLACE和UPDATE语句。
explain 为 select 语句中使用的每个表返回一行信息。它按 mysql 在处理语句时读取的顺序列出输出的表。mysql 使用嵌套循环连接方法解析所有连接,这意味着 mysql 从第一个表中读取一行,然后在第二个表中、第三个表中找到匹配的行,依此类推。处理完所有表后,Mysql 输出所选列,并在表列表中回溯,直到找到一个有更多匹配行的表。从该表中读取下一行,并继续处理下一个表。
这是查询中 select 的序列号,如果该行引用其他行的并集结果,则该行可以为 Null
id 列的值代表着表的执行顺序,一共分为三种情况:
EXPLAIN SELECT
s.*,
t.*
FROM
student s,
teacher t
可以看到,explain 命令为 select 标识符语句中每个表生成了一行信息,其中 id 相同,代表着 两个表的执行顺序从上到下,与 sql 中执行的顺序无关。
EXPLAIN SELECT
*
FROM
teacher t
WHERE
id = ( SELECT s.tid FROM student s WHERE s.id = "2" )
嵌套子查询的两个表的执行顺序是不同的,所以 explain 解析出的查询信息 id 是不同的。其中,id 越大代表优先级越大,越先被执行。
EXPLAIN SELECT
s.id,
s.NAME,
c.id,
c.NAME
FROM
class c,
student s
WHERE
s.tid = (
SELECT
t.id
FROM
teacher t
WHERE
t.id = "1")
如果 id 有相同,可以认为是一组,从结果集中显示的顺序从上往下执行(与 SQL 中声明顺序无关);id 值越大,优先级越高,越先执行。
简单查询,查询中不包含子查询或者union等任何复杂查询,点击见示例详情
查询中若包含任何复杂的子查询,则最外层被标记为 primary,俗称:鸡蛋壳。点击见示例详情
EXPLAIN SELECT
`NAME`
FROM
tb_employees_china UNION
SELECT
`NAME`
FROM
tb_employees_usa
union 之后的 select 被标记为 union,而 union 前的 select 被标记为 primary;若 union 包含在 from 子句的子查询中,外层 select 将被标记为 derived
两种 union 合并的结果。详情见示例
EXPLAIN SELECT
`NAME`
FROM
tb_employees_china
WHERE
`NAME` IN (
SELECT
`NAME`
FROM
tb_employees_china UNION
SELECT
`NAME`
FROM
tb_employees_usa
)
首先要满足 UNION 的条件,以及 union 中的第二个或以后的 select ,依赖于外部查询。
EXPLAIN SELECT
*
FROM
tb_employees_china
WHERE
id = (
SELECT
id
FROM
tb_employees_china
WHERE
`name` = "lisi"
)
子查询中的第一个 select 被标识为 subquery
在子查询中的 select ,依赖于外部查询 点击见示例详情 此示例中子查询的第一个 select 被标识为 dependent subquery
在 from 子句中包含的子查询被标记为 derived ,mysql 会递归这些子查询,把结果放在临时表中(临时表会增加系统负担,但有时不得不用)。
注:此实例中,mysql 环境为:5.7
EXPLAIN SELECT
*
FROM
( SELECT id FROM tb_course tc ) temp
由于 Mysql 8.0 在 Mysql 5.7 基础上做了优化,上述实例在 8.0 版本环境 explain ,子查询是不会被标识为 derived 的,暂时没有找到 mysql 8.0 derived 的实例。(后续发现会做补充)
在 derived 的基础上,依赖于外部查询。
EXPLAIN SELECT
*
FROM
tb_class
WHERE
`NAME` IN (
SELECT
`NAME`
FROM
tb_class)
将子查询结果集中的记录保存到临时表的过程称之为物化(Materialize)。那个存储子查询结果集的临时表称之为物化表
在查询优化器执行包含子查询的语句时,选择将子查询物化之后与外层查询进行连接查询时,该子查询会被标识为 MATERIALIZED
执行计划的第三条记录的 id 值为2,说明该条记录最先被执行,并且是个单表查询,它被标识为 MATERIALIZED ,查询优化器是要把子查询先转换为物化表。执行计划的第二条记录,也就是id 为1,table 为
无法缓存其结果的子查询,必须为外部查询的每一行重新计算结果
union 中第二个或以后的 select ,属于不可缓存的子查询
输出行所引用的表的名称,除表名称外还有三种 case
官方全称是"join type",意为:连接类型。Mysql 8.0 中 type 类型达到了12种,下面着重介绍常用的 6 种。从上到下,效率依次是增强的,我们应该尽量优化我们的 sql,使它的type尽量更优,当然还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
全盘扫描,对表中的每行组合都执行一次完整的表扫描,如果表是第一个没有标记 const 的表,通常可以通过索引来避免 ALL,这些索引允许基于先前表中的常量值或列值从表中检索行。
ALL 是一种暴力和原始的查找方法,非常耗时低效。但Mysql官方介绍了一些情况可以使用ALL扫描:
对于小型表,表扫描通常是合适的,并且对于性能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对于大型表,一定要进行优化查询。
SELECT
*
FROM
`tb_employees_china`
WHERE
`name` = "zhangsan"
这是因为 name 列既不是主键也没有索引,所以采用全盘扫描的方式查找。
index
与 all
都是全盘扫描,区别就是 index
扫描的是索引树,这种扫描根据索引回表取数据,和 all
相比,他们都是取得了全表的数据,而且 index
要先读索引而且要回表随机取数据,index
不会比 all
快。
SELECT
id
FROM
`tb_employees_usa`
而如果 type 为 index
,并且 Extra 为 Using index
,如上图这种情况,就使用了覆盖索引,也就是无需回表,当前的索引树满足了当前的查询需求。
range
指的是有范围的索引扫描,相对于 index
的索引扫描,它有范围限制,因此要优于 index
,range
一定是基于索引的,一般常见的范围查找:between...and
,<
,>
,in
,or
都属于索引范围扫描。
出现该连接类型的条件是,查找条件列使用了索引而且不为主键和 Unique
,也就是使用了普通索引,而非主键索引和唯一索引。这样,即使使用索引快速查找到了第一条数据,也不能停止扫描,要进行目标值附近的小范围扫描,好处是不需要扫全表,因为索引是有序的,即使有重复值,也是一个非常小的范围内扫描。
将以下表中 tb_employees_usa
中 name
字段新建索引后执行以下语句。
explain select * from tb_employees_usa where `name` = 'rose';
eq_ref
与 ref
相比厉害的地方在于,eq_ref
知道这种类型的查找结果集只有一个,只有使用了主键或者唯一索引进行查找的情况,结果集才会是一个。在查找前就已经知道结果集一定只有一个,所以,当首次查找到值时,就立即停止了查询。这种连接类型每次都进行着精确查询,无需过多的扫描,因此查找效率更高。
select * from tb_employees_usa join tb_employees_china using(id);
通常情况下,如果将一个主键放置到 where
子句作为查询条件,MySQL 优化器会把这个查询优化为一个常量,也就是 const
select * from tb_employees_usa where `id` = '3';
查询可能使用到的索引都会在这里列出来
查询真正使用到的索引
key_len
表示使用的索引长度,key_len
可以衡量索引的好坏,key_len
越小索引效果越好,那么 key_len
长度是如何计算的呢?
列类型 | 是否为空 | 长度 | key_len | 备注 |
---|---|---|---|---|
tinyint | 允许Null | 1 | key_len = 1+1 | 允许NULL,key_len长度加1 |
tinyint | 不允许Null | 1 | key_len = 1 | 不允许NULL |
int | 允许Null | 4 | key_len = 4+1 | 允许NULL,key_len长度加1 |
int not null | 不允许Null | 4 | key_len = 4 | 不允许NULL |
bigint | 允许Null | 8 | key_len = 8+1 | 允许NULL,key_len长度加1 |
bigint not null | 不允许Null | 8 | key_len = 8 | 不允许NULL |
char(1) | 允许Null | utf8mb4=4,utf8=3,gbk=2 | key_len = 1*3 + 1 | 允许NULL,字符集utf8,key_len长度加1 |
char(1) not null | 不允许Null | utf8mb4=4,utf8=3,gbk=2 | key_len = 1*3 | 不允许NULL,字符集utf8 |
varchar(10) | 允许Null | utf8mb4=4,utf8=3,gbk=2 | key_len = 10*3 + 2 + 1 | 动态列类型,key_len长度加2,允许NULL,key_len长度加1 |
varchar(10) not null | 不允许Null | utf8mb4=4,utf8=3,gbk=2 | key_len = 10*3+ 2 | 动态列类型,key_len长度加2 |
拿我们上述的执行计划来看,计算一个索引的长度。
其中,索引名称为 idx_name
的索引类型是 varchar(30)
,根据上述图表得知,varchar(30)
key_len 为:30*3+2+1 = 93
key_len
还可用于判断联合索引是否生效以及覆盖了哪个联合索引,我们举个实例来看。
我们将 tb_employees_usa
表的索引全部删除,新建联合索引 (name,age)
执行以下SQL,查看执行计划
explain select * from tb_employees_usa where name='rose';
key_len
值为93,经计算,此 SQL 使用了联合索引其中的单个索引 name
再执行如下SQL,查看执行计划
EXPLAIN SELECT
*
FROM
tb_employees_usa
WHERE
`name` = 'rose'
AND age = 2;
key_len
值为98,经计算,此 SQL 使用了联合索引。
ref
字段的值是列或者常数,指的是这个列或常数与 key
的值一起从表中选择行数据。如上述实例
select * from tb_employees_usa join tb_employees_china using(id);
ref
字段值为 test.tb_employees_usa.id
,代表 tb_employees_usa
的 id
列与 tb_employees_china
的主键一起筛选行数据。
如 where
子句中条件是等值常量,则 ref
值为 const
用来表示在SQL执行过程中会被扫描的行数,该数值越大,意味着需要扫描的行数,相应的耗时更长。但是需要注意的是EXPLAIN 中输出的 rows
只是一个估算值,不能完全对其百分之百相信。
表示存储引擎返回的数据在 server 层过滤后,剩下多少满足查询的记录数量的比例,此值是百分比,不是具体记录数量。
性能从好到坏排列:
using index > using where > using temporary > using filesort
using index
:表示覆盖索引,不需要回表操作using where
:列数据是从仅仅使用了using temporary
:表示 MySQL 需要使用临时表来存储结果集,常见于排序和分组查询using filesort
:MySQL 中无法利用索引完成的排序操作称为“文件排序”,一般有此值建议使用索引进行优化using join buffer
:强调了在获取连接条件时没有使用索引,并且需要连接缓冲区来存储中间结果,如果出现此值,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添加索引来改进性能distinct
:在select部分使用了distinc关键字本文介绍了 EXPLAIN 中各个字段的代表含义,如对 MySQL 感兴趣可继续关注 MySQL 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