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几篇文章中都是在讲倒排索引的结构, 及合并优化方法. 这篇博文里更多谈下怎么根据输输入查询参数
来定位到倒排记录表的指针. 其实这跟MySQL中对VARCHAR
类型加索引后, 然后基于该字段查询的原理一样, 都是可以基于B-Tree的经典数据结构来快速定位. MySQL中基于内存表还可以用hash
索引, 同样信息检索技术中也可以用这种方式, 但是基于hash
函数的有个缺点是它不能进行前缀模糊查询, 比如查询hell*
, 以hell
开头的关键字. 原因很简单, 因为凡是两个关键字只要有一点不同, 最终通过哈希计算后的结果都可以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用得最多的还是基于树
的结构. 关于B-Tree的数据结构及操作算法, 可以google到很多介绍文章, 就不说了. 这里讨论下两个问题: 一是通配符查询, 我们前面说过前缀查询比较简单, 但是如果通配符不在结尾, 比如he*o
, 或者*red
, 这在B-Tree里是无法做直接做到的. 第二个问题: 我们经常搜索查询词时拼写错误, 比如我就经常在google中搜索lucene
但是却打入的lucence
, 这时候google会自动识别我是否想真正想要查询的是lucene
, 这就是拼写校正技术. 下面详细讨论这两点.
我们在基于数据库(MySQL)的应用开发时, 对于字段的模糊查询, 我们一般建议产品需求是只能满足前缀查询, 如trian*
, 如果需求非要做到也能后缀查询, 如*orgal
, 这时候我们一般会在表中冗余一个字段, 此字段是对原字段按照完全相反的字符展示顺序存储, 比如原字段中存储的是hello
, 那么冗余字段中存储的就是olleh
, 这样用户如果是前缀模糊查询就按原字段比较查询, 如果是后缀查询, 就按冗余的字段查询. 而在信息检索中一样可以这样来做, 我们的词典完全可以冗余一个反序的词典表, 专门用来做后缀查询. 这时聪明的你肯定会想到, 对于通配符在中间的查询的做法, 如查询dic*ary
, 我们可以通过前缀查询dic*
和后缀查询yra*
, 然后取交集, 就是我们所想满足的所有词. 这种基于两个B树结构的交集运算, 就像MySQL中的索引合并(Index Merge)
一样.
什么叫轮排, 举个例子, 如果对于词项hello
来说, 我们会同时生成hello$
, ello$h
, llo$he
, lo$hel
, o$hell
, 它们都指向原始词项hello
. 这样假如我们现在要查询he*o
时, 我们只要在该查询关键字后面加上$
然后旋转到*
出现在最后面, 得到o$he*
, 然后在轮排词典中前缀查询, 就可以查询得到到所以对应的原始词项, 继而可以根据这些词项定位到倒排记录表的指针.
轮排索引的缺点显而易见, 就是会使轮排词典变得很大. 就像上面举的例子, 如果一个词项由n的字母组成, 通过旋转会产生n个词项. 这种存储增长很恐怖的. k-gram索引的原理很简单, 这里面的k
是代表数量, 可是是2, 也可以是3. 比如hello
会被拆解成$he
, hel
, ell
, llo
, lo$
. 这样我们如果查询he*lo
, 只要在分解后的K-gram记典中找$he
和lo$
对应的原始词项, 并定位到它们的倒排记录表进行相交运算即可.
K-gram相比倒排索引, 虽然一个词项也会产生多个辅助词项, 但是因为k
的粒度问题, 使每个gram的重用率很高.
这里要注意的是, 无论是轮排索引, 还是K-gram索引, 查找出来的原始词项都有可能不是我们想要的词项.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初步筛选出来的词项集合(数量很少)再次做进一步的筛选.
我们在输入查询词, 经常不确定或者记错, 导致输入和实际想要的看起来相似, 但是又是错误的, 比如:
这里用到的技术就是要计算两个词的相异程度, 专业的术语叫做编辑距离(edit distance). 编辑距离
最早由俄罗斯科学家Levenshtein于1965年提出, 具体的算法则是1974由Wagner和Fischer提出. 这里我们来详细讨论下.
两个单词s1, s2的差距, 可以这样来理解: 把s1变成s2要经过多少步骤. 比如把"kitten" 变成"sitting", 要经过下面三步:
所以kitten和sitting的编辑距离是3. 这里用python写出这个核心算法:
def edit_distance(s1, s2):
m = len(s1)
n = len(s2)
d = [[0 for j in range(n + 1)] for i in range(m + 1)] # 先初始化一个二维数据, d[i][j]表示s1的前i个字符组成的字符串和s2前j个字符组成的字符串的编辑距离
for i in range(m + 1): # 初始化d[i][0]为i. 这点很容易理解, s1的第i个字符转变成空白字符串(j=0), 只要去掉i个字符就可以了, 所以操作数是i
d[i][0] = i
for j in range(n + 1): # 初始化d[0][j]为j, 和上面一样, s2第j个字符之前组成的串变成空白字符串(i=0), 只要去掉j个字符就可以了, 所以操作数是j
d[0][j] = j
for i in range(m):
for j in range(n):
if s1[i] == s2[j]: # 如果s1的第i的字符等于s2的第j个字符, 那么这一步操作就不用做, 所以编辑距离就是s1的第i-1个字符和s2的第j-1个字符的编辑距离
d[i+1][j+1] = d[i][j]
else:
d[i+1][j+1] = min(d[i][j+1] + 1, d[i+1][j] + 1, d[i][j] + 1) # 在基于前面一步的基础上, 把s1删除一个字符, 或者把s2插入一个字符, 或者把s2的第j个字符替换成s1的第i个字符
print 'the edit distance is %s' % d[m][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