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Datawhale组队学习李宏毅机器学习的记录,既作为我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记录,也供同好们一起交流研究,此后还会继续更新相关内容的博客。
回归(Regression)就是找到一个函数 ,通过输入特征值,输出一个数值 Scalar。
step1:模型假设,选择模型框架(线性模型)
step2:模型评估,如何判断众多模型的好坏(损失函数)
step3:模型优化,如何筛选最优的模型(梯度下降)
以一个特征x为例,线性模型假设为y=b+w*x。通过对b和w赋不同的值获得不同的模型。
在实际应用中,输入特征肯定不止 x这一个,而是有多种特征。
小结:在模型假设中,应该根据已有数据的丰富度来决定是选取一元线性模型还是多元线性模型。
【单个特征】: x 1 x^1 x1
这里定义 x 1 x^1 x1 是进化前的CP值, y ^ 1 \hat{y}^1 y^1 进化后的CP值, ^ \hat{} ^ 所代表的是真实值
将10组原始数据在二维图中展示,图中的每一个点 ( x c p n , y ^ n ) (x_{cp}^n,\hat{y}^n) (xcpn,y^n) 对应着 进化前的CP值 和 进化后的CP值。
有了这些真实的数据,那我们怎么衡量模型的好坏呢?从数学的角度来讲,我们使用距离。求【进化后的CP值】与【模型预测的CP值】差,来判定模型的好坏。也就是使用损失函数(Loss function) 来衡量模型的好坏,统计10组原始数据 ( y ^ n − f ( x c p n ) ) 2 \left ( \hat{y}^n - f(x_{cp}^n) \right )^2 (y^n−f(xcpn))2 的和,和越小模型越好。如下图所示:
上图最终简化成这种式子:
L ( f ) = ∑ n = 1 10 ( y ^ n − f ( x c p n ) ) 2 , 将 【 f ( x ) = y 】 , 【 y = b + w ⋅ x c p 】 代 入 = ∑ n = 1 10 ( y ^ n − ( b + w ⋅ x c p ) ) 2 \begin{aligned} L(f) & = \sum_{n=1}^{10}\left ( \hat{y}^n - f(x_{cp}^n) \right )^2,将【f(x) = y】, 【y= b + w·x_{cp}】代入 \ & = \sum_{n=1}^{10}\left ( \hat{y}^n - (b + w·x_{cp}) \right )^2\ \end{aligned} L(f)=n=1∑10(y^n−f(xcpn))2,将【f(x)=y】,【y=b+w⋅xcp】代入 =n=1∑10(y^n−(b+w⋅xcp))2
最终定义 损失函数 Loss function: L ( w , b ) = ∑ n = 1 10 ( y ^ n − ( b + w ⋅ x c p ) ) 2 L(w,b)= \sum_{n=1}^{10}\left ( \hat{y}^n - (b + w·x_{cp}) \right )^2 L(w,b)=∑n=110(y^n−(b+w⋅xcp))2
我们将 w w w, b b b 在二维坐标图中展示,如图所示:
图中每一个点代表着一个模型对应的 w w w 和 b b b
颜色越深代表模型更优
可以与后面的图11(等高线)进行对比
【单个特征】: x c p x_{cp} xcp
如何筛选最优的模型(参数w,b)
已知损失函数是 L ( w , b ) = ∑ n = 1 10 ( y ^ n − ( b + w ⋅ x c p ) ) 2 L(w,b)= \sum_{n=1}^{10}\left ( \hat{y}^n - (b + w·x_{cp}) \right )^2 L(w,b)=∑n=110(y^n−(b+w⋅xcp))2 ,需要找到一个令结果最小的 f ∗ f^* f∗,在实际的场景中,我们遇到的参数肯定不止 w w w, b b b。
先从最简单的只有一个参数 w w w入手,定义 w ∗ = a r g min x L ( w ) w^* = arg\ \underset{x}{\operatorname{\min}} L(w) w∗=arg xminL(w)
首先在这里引入一个概念 学习率 :移动的步长,如图7中 η \eta η
步骤1中,我们随机选取一个 w 0 w^0 w0,如图8所示,我们有可能会找到局部的最小值(极小值),并不是全局的最小值。
解释完单个模型参数 w w w,引入2个模型参数 w w w 和 b b b , 其实过程是类似的,需要做的是偏微分,过程如图所示。
简而言之:
就是我们在高等数学中所学的梯度,一个由 L L L对 w w w的偏微分方程和 L L L对 b b b的偏微分方程组成的向量。
如果把 w w w 和 b b b 在图形中展示:
我们通过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不断更新损失函数的结果,这个结果会越来越小,那这种方法找到的结果是否都是正确的呢?前面提到的当前最优问题外,还有没有其他存在的问题呢?
可以使用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平均误差来验证模型的好坏
再使用10组Pokemons测试模型,测试集求得平均误差为35.0 如图所示:
在模型上,我们还可以进一部优化,选择更复杂的模型,使用1元2次方程举例,如图17,发现训练集求得平均误差为15.4,测试集的平均误差为18.4
这里我们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是不是能画出直线就是线性模型,各种复杂的曲线就是非线性模型? 其实还是线性模型,因为把 x c p 1 x_{cp}^1 xcp1 = ( x c p ) 2 (x_{cp})^2 (xcp)2 看作一个特征,那么 y = b + w 1 ⋅ x c p + w 2 ⋅ x c p 1 y = b + w_1·x_{cp} + w_2·x_{cp}^1 y=b+w1⋅xcp+w2⋅xcp1 其实就是线性模型。
在模型上,我们再可以进一部优化,使用更高次方的模型,如图所示
在训练集上面表现更为优秀的模型,为什么在测试集上效果反而变差了?这就是模型在训练集上过拟合的问题。
如图所示,每一个模型结果都是一个集合, 5 次 模 型 包 ⊇ 4 次 模 型 ⊇ 3 次 模 型 5次模型包 \supseteq 4次模型 \supseteq 3次模型 5次模型包⊇4次模型⊇3次模型 所以在4次模型里面找到的最佳模型,肯定不会比5次模型里面找到更差
将错误率结果图形化展示,发现3次方以上的模型,已经出现了过拟合的现象:
输入更多Pokemons数据,相同的起始CP值,但进化后的CP差距竟然是2倍。如图21,其实将Pokemons种类通过颜色区分,就会发现Pokemons种类是隐藏得比较深得特征,不同Pokemons种类影响了进化后的CP值的结果。
通过对 Pokemons种类 判断,将 4个线性模型 合并到一个线性模型中
在最开始我们有很多特征,图形化分析特征,将血量(HP)、重量(Weight)、高度(Height)也加入到模型中
更多特征,更多input,数据量没有明显增加,仍旧导致overfitting
更多特征,但是权重 w w w 可能会使某些特征权值过高,仍旧导致overfitting,所以加入正则化